母亲节将至,不少妈妈日常经常做家务及抱小孩,都容易导致“妈妈手”。 注册中医师陈卓熙接受《星岛头条》访问,解构“妈妈手”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当“妈妈手”出现疼痛时,可以按哪个部位快速纾缓?
抱孩子/做家务易有妈妈手?中医教5招止痛防复发
注册中医师陈卓熙表示,妈妈手(医学名称: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因手腕过度使用引发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属于肌腱炎的范畴。 其特征为支配大拇指的肌腱(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长肌)在手腕桡骨茎突处的腱鞘内反复摩擦,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发炎,甚至形成黏连,造成活动受限和疼痛。
为什么会出现妈妈手? 不只妈妈易患上?
过度使用:频繁重复手腕或拇指动作,如抱婴儿、打字、滑手机、家务劳动等。
产后体质:孕妇因荷尔蒙变化导致肌腱松弛,加上产后抱婴姿势不当,易诱发发炎。
外感风寒:长期接触冷水或受寒,使局部气血凝滞,加重炎症。
退化因素:中老年女性因肌腱弹性下降,更易因劳损发病。
妈妈手4大典型症状 严重时手臂都会痛?
疼痛:手腕桡侧(拇指侧)持续性酸痛,尤其在抓握、拧毛巾、拇指伸展时加剧。
肿胀:局部可能出现轻微肿胀或灼热感。
活动受限:手腕旋转或拇指外展时有阻力感,严重者可能伴随弹响声(肌腱卡顿)。
放射痛: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前臂,向下至拇指末端。
中医如何治疗妈妈手?推拿/艾灸有效?
中医将妈妈手归类为筋伤或痹证,认为其病因是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尤其产后女性因气血虚弱,更易因劳损或外邪侵袭致病。 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核心,结合局部与全身调理,以下为具体疗法:
1. 针灸疗法
可针刺阳溪穴、合谷穴、列缺穴和阿是穴增强通络效果,快速缓解局部肿胀。
2. 中药治疗
外敷:使用活血化瘀药材(如红花、乳香、没药、川芎)研磨成粉,以黄酒或醋调和后外敷患处,每日1至2次。
内服:基础方剂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活血化瘀,活血通络; 产后体虚者搭配八珍汤补益气血,强化修复能力。
3. 推拿与手法治疗
揉按松筋:以拇指按压桡骨茎突周围,由轻到重揉按3至5分钟,缓解肌肉紧绷。
牵拉舒展:一手固定患者前臂,另一手握住拇指向外牵拉,重复5至10次,松解黏连组织。
关节复位:针对轻度肌腱移位,以旋转手腕配合轻推手法复位。
4. 艾灸与温热疗法
适用于因受寒或气血运行不畅者。
艾灸穴位:阳溪、合谷、阿是穴,每次灸10至15分钟,温通经络、驱散寒湿。
中药泡手:以艾叶和生姜煮水,趁温热浸泡手腕15分钟,每日1至2次。
5. 冲击波治疗
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利用高能声波对患处进行冲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散,并刺激组织修复。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震动感和疼痛,但治疗后通常能迅速缓解症状。 冲击波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间隔1周左右。
妈妈手5大护理建议 止痛防复发如何做?
陈卓熙医师建“妈妈手”患者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法止痛、纾缓症状及预防复发。
1. 避免过度劳损
减少重复性手腕动作,如使用手机、鼠标时每30分钟休息5分钟。 抱婴儿时以“手臂支撑”代替“手腕发力”,或使用婴儿背带分担重量。
2. 强化肌力与柔软度
握力训练:手握弹力球或橡胶环,每日练习10至15次。
伸展运动:掌心向上,以另一手轻拉拇指向尾指侧伸展,维持10秒; 手腕360°缓慢旋转,每次3至5分钟。
3. 热敷与保暖
睡前热敷患处10至15分钟(温度约40至45°C),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直接接触冷水,洗碗或清洁时佩戴防水手套。
4. 使用护具辅助
急性期佩戴拇指固定护腕,限制拇指活动,减少肌腱摩擦。 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鼠标或手机支架,减轻手腕压力。
5. 饮食调养
多摄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轻炎症。 产后或体虚者可饮用红枣枸杞茶或当归鸡汤,补益气血。
陈卓熙中医师提醒,妈妈手虽非重症,但若忽略治疗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甚至影响日常功能。 中医透过针灸、推拿、药物及冲击波治疗等综合疗法,能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组织修复。 关键在于早期治疗与日常保养,避免过度劳损,才能降低复发风险,恢复手部灵活!
更多健康资讯,尽在星岛环球网:
日媒实测18款混合坚果,13款获A级推介,降胆固醇/血糖/抗氧化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