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和阿拉伯爆发战争

发布时间:2025-07-03 15:18

公元651年,一支风尘仆仆的使团抵达长安大明宫。他们来自遥远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向唐高宗李治献上异域珍宝。高宗欣然接纳,自此开启了两大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交往。使者不绝于途,商旅络绎不绝。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仅仅百年之后,750年,在遥远的怛罗斯河畔(今哈萨克斯坦江布林附近),大唐安西精锐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圣战者”大军迎头相撞。刀光剑影取代了驼铃悠扬,血染黄沙遮蔽了丝绸光泽。

究竟是甚么让这两大雄踞东西的帝国,从高宗的蜜月期,跌入玄宗时期的战火深渊?

唐高宗时期,唐朝与大食保持着堪称典范的和平交往,彼时大食的重心在西线,全力攻打波斯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而唐朝则需应对高句丽、突厥等近在肘腋的威胁。双方的核心利益区域相隔万里之遥。

畅通的丝绸之路是双方共同的“钱袋子”。中亚粟特商人作为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长安与大马士革的宫廷也享受着来自对方的奢侈品。

高宗与武则天对遥远的阿拉伯帝国,采取了务实态度。《资治通鉴》载,大食使者数次来朝,唐朝均以礼相待,将其定位为“朝贡国”,满足其政治象征需求,换取西部边疆的安宁。

地理的缓冲与现实的利益,为两强和平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和平的基石并非永恒。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唐玄宗李隆基的时代,中亚这片曾经的“缓冲区”,骤然变成了“风暴眼”。

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被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750年)。新王朝锐气正盛,其东征的野心如同燎原之火。

阿拉伯军队不断越过阿姆河(古称乌浒水),向粟特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强力推进,意图将其伊斯兰化并纳入直接统治。原臣属于唐朝的中亚诸国(如康国、安国、石国等),面临阿拉伯铁蹄的碾压,惊恐万分,频频向长安求救。

玄宗正值“开元盛世”,国力鼎盛,名将辈出,开疆拓土雄心万丈。作为中亚诸国名义上的宗主和保护者,唐朝无法坐视大食的蚕食,否则将威信扫地。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堪称帝国西陲最锋利的鹰爪。他连年征战,将唐朝势力深入帕米尔高原以西,甚至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兵锋直抵中亚腹地。当阿拉伯的“东进”箭头与唐朝的“西拓”箭头,最终在中亚这个狭窄的棋盘上迎头相撞,战争已成定局。

750年,高仙芝指控石国(今塔什干)“无藩臣礼”,悍然发兵奇袭。他背信弃义俘虏国王,纵兵屠城,掠取财物。高仙芝的暴行彻底践踏了唐朝“天可汗”的道义形象。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奔走呼号,向中亚诸国乃至阿拉伯人控诉唐军的残暴。

一直寻求机会打击唐朝势力的阿拔斯王朝东方总督,迅速抓住这一千载良机。他打出“援助回教徒兄弟(石国)”的旗号,整合呼罗珊精锐部队,联合中亚诸国(包括葛逻禄部),组成联军,严阵以待。

751年夏,高仙芝率安西唐军及拔汗那、葛逻禄(初期)等盟军约3万人,长途奔袭700余里,在怛罗斯河畔,与大食—中亚联军展开决战。

战役初期唐军凭借精良装备和战术素养占据上风。然而关键时刻,作为侧翼的葛逻禄僱佣军阵前倒戈,与大食军前后夹击,唐军腹背受敌,最终溃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