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大规模空袭,揭开了对方军事实力的双重面貌:一方面,伊朗传统武装在以色列精确打击下暴露脆弱性,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等将领身亡,核科学家遭遇“定点清除”;另一方面,伊朗的反击——包括对以色列军事中心的导弹攻击及霍尔木兹海峡的潜在封锁能力——凸显其非对称战争体系的危险性。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本质:非对称性、区域性与全球供应链的致命性。
伊朗的军事威慑力并不依赖航空母舰或隐形战机,而是建立在三大非对称支柱上。
一是地理咽喉掌控力: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能源命脉,承载着12%的贸易量。伊朗凭借部署于海岸线的数千艘快艇、潜艇及反舰导弹,可随时发动“蜂群战术”扰乱航道。其“分散攻击”模式能有效孤立大型舰船,迫使对手陷入消耗战。
二是代理网络与区域影响力。尽管哈马斯、真主党实力大受打击,但伊拉克民兵组织仍保持完整战力,胡塞武装更持续袭击红海航运。
三是导弹与无人机技术“输出”。伊朗向胡塞武装提供无人机技术,使其成功突破美军航空母舰战斗群防空系统并损伤驱逐舰。此类“低成本、高效能”战术已改写区域战争规则。
以色列空袭的核心目标是伊朗核设施,但这场袭击反而可能强化德黑兰的核武装决心。伊朗的地下浓缩厂等设施深藏山体,以色列缺乏钻地炸弹,唯有美军B-2轰炸机能摧毁,这正是内塔尼亚胡求援的主因。若伊朗加速核武化,将彻底颠覆中东安全架构,迫使美国直面“第二个拥敌核国家”。
伊朗对美国的威胁,本质是“区域拒止”能力与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叠加。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度使油价飙升至120美元/桶,触发全球通胀危机。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扰已导致货运量减少70%,若伊朗自己下场开打,破坏力将指数级放大。
沙特、阿联酋等美国传统伙伴也正与伊朗秘密接触,拒绝公开支持以色列。美军行动日益依赖迪戈加西亚基地的B-2轰炸机及印度洋部署,反映区域基地的不可靠性。
以色列对伊朗的突袭,隐含将美国卷入这场战争的战略意图。“要摧毁伊朗核计划,我们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这是以色列单独不能完成的。”内塔尼亚胡一面公开赞扬特朗普是以色列最伟大的朋友,一面向美方递话。白宫陷入两难——若拒绝以色列,将背弃盟友;若参战,则违背“结束无休止战争”的承诺。
伊朗的军力无法在传统战场上击败美国,但“地理武器”和代理网络足以制造一场全球经济地震。当下最危险的趋势是,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与伊朗的核野心正形成死亡螺旋,而特朗普政府摇摆的立场可能成为引燃全面战争的氧料。战争的关键不在于歼灭敌人,而是故迫使敌人接受你的意志而不战。今日中东,意志的博弈远比炸弹的呼啸更震耳欲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