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投资者更易被“歧视”,刻板印象不懂金融,理财顾问倾向予情绪价值

发布时间:2025-05-30 08:49

香港大街小巷不难遇见拾荒者,且大多为女性,有学者指退休后80%以上年老而破产的都为女性,因女性平均寿命较男性长5年,需要更多金钱维持退休生活。同时女性在生命中最后几年若无另一半陪伴,其经济压力和情绪压力也更大。就着女性如何为退休做好准备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金融学副教授赵静于2018年在香港展开研究,发现女性虽然持有资产稳定性相对男性较高,但参与投资的女性却比男性获得更差对待。

女性投资者更易被“歧视”

香港各项性别平等意识都高于全球的平均数值,且女性教育和职场表现早已是较高水平,但是赵静发现,在本港理财咨询过程中,女性却遇到不平等对待,她也对这研究结果感到震惊。甚至当赵静团队中其他女性金融教授自行前往咨询时,理财顾问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来这里做投资,你老公知道吗?”而团队中的男性教授则不会收到此类问题。

香港大街小巷不难遇见拾荒者,且大多为女性。

▲香港大街小巷不难遇见拾荒者,且大多为女性。

香港理工大学金融学副教授赵静。

▲香港理工大学金融学副教授赵静。

女性更易受“统计性歧视”

该研究以《Do women receive worse financial advice?》为题发布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在实验阶段,该团队选择了一些能代表普罗大众投资者的人做理财咨询,年龄均为30至40岁,学历为未上过大学,平均金融知识并不算高。

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获得同样优质的理财建议,尤其女性投资者似乎更容易成为“统计性歧视”的受害者。赵静指出,独立的财务策划师希望与投资者建立长期关系,所以会给投资者提供分散意见,但只会给那些他认为可以区分好坏的顾客好建议,而那些他觉得不太会区分好坏的、对投资质量不是非常敏感的顾客,可能只会给个股建议,因个股建议比较容易触及客户内心,“比如告诉你买腾讯,可能会让顾客获得认同感,而很多时候基金的名字没有那麽如雷贯耳”。

过程中也不知被区别对待

统计学上来讲,男性顾客平均金融知识水平更高,在其研究过程中,亦为参与研究者做金融知识测试,发现男性得分确实比女性高不少,因此财务策划师在判断时,目前只能用显性的性别来区分谁更有金融知识。

事实上,在研究员给理财顾问评分时,男女计分差不多,女性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被区别对待,但如果真的按此建议去做投资,数据显示女性投资回报确实会更低。

策划师收费越高越有偏见

研究还发现,低收费的证券公司提供的建议不存在性别偏见;反而那些收费更高的理财规划师,虽然整体建议质量更好,但对女性客户仍然存在偏见。

赵静解释道,所谓收费高低,主要是由于其收费构成不一样。如在券商工作的理财顾问因低抽成、收费较低,不管男女抽成都一样,所以都会给个股建议更多;而个人理财策划师很多时候卖的是高抽成产品,而越是高抽成的产品,就越需要与投资者建立信任关系,保持联络和合作,这样的理财策划师更会区分男女。对于男性会利用金融知识给更好建议,以建立信任,对于女性则会提供情绪价值等。

男女传统生存压力不一样

赵静认为,这样的行为多来自于刻板印象。在当今社会,年轻一代女性金融知识可能并不亚于男性,但在传统观念中,仍存在男性金融知识更高的印象。她指这可能与传统观念中,给男性和女性的生存压力不一样,男性可能从小就获得挣钱养家的概念,而女性可能受家庭教育更多是“钱不重要,快乐比较重要,甚至有一些家长会对女性讲你需要软一点对待这个世界,需要用软实力获得生存资本”。

监管者不应只关注理财质量

整体上,该研究发现金融知识水平是决定家庭获得理财建议质量的关键因素。不过,与金融素养和性别不平等相关的问题在金融服务也可能普遍存在,政府和业界或许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

在赵静看来,最重要的是监管者要看到这一点,如今有金融知识的女性投资者越来越多,需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平均化的理财质量,更要关注对待男女客户是否有所不同。另外,对普通投资者来讲,“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男女,都需尽量用金融知识武装自己,这样在与理财顾问交流时,可以更好减少讯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