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其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和他的兄长伯邑考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那么,为什么周武王叫“姬发”,而他的哥哥却叫“伯邑考”呢?
周武王姬发和伯邑考都生活在商末周初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命名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人通常将“姬”作为姓氏,但在那个时代,“姬”其实是周族的姓,而“周”则是他们的氏。不过,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称王之前,他们的氏具体是什么,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周”就是他们的氏,也有人认为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氏。
周武王,姬姓,名发,是周文王姬昌的嫡次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了西周的开国君主。关于他的名字“发”,并没有太多特别的解释,它只是他的个人标识。
在周文王去世后,姬发继位,成为了周武王。在古代中国,国君是没有氏的,因此人们会称他为“武王发”,或者更简单地称为“周武王”。由于他的丰功伟绩,后世对他的称呼通常带有尊称,如“武王”或“周武王”,而他的本名“姬发”反而被淡化。
相比之下,伯邑考的名字就显得更为复杂和神秘了。他也是姬昌的嫡长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兄长。然而,关于他的名字“伯邑考”,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
“伯”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来表示排行,其中“伯”就是老大的意思,特指嫡长子。根据史书记载,伯邑考是周文王的长子,且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所生。因此,“伯”字指的就是伯邑考的嫡长子的排行。
关于“邑”字的解释,学界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邑”就是伯邑考的名,按照现代人的叫法,他可以被称为姬邑。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另一种说法认为,“邑”可能是伯邑考担任过的官职。在周朝,“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邑”是一个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因此,有人推测伯邑考可能担任过“邑”这个官职,所以“邑”是他的一个尊称或官职名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邑”在古汉语里有都城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代表身分崇高的字。伯邑考作为周文王的嫡长子,身分尊贵,因此“邑”被用作他的尊称。
此外,也有人认为“邑”可能是伯邑考的谥号。但在西周初年,谥号制度尚处于雏形阶段,因此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也较低。
“考”字的含义
关于“考”字的解释,同样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考”可能是伯邑考的字,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常以排行+名的形式来称呼贵族男子,如周公旦也被称为叔旦。
然而,也有人认为“考”可能并无实际意义,而是与“伯邑”一起构成了对他的尊称。在缺乏更多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关于“考”字的含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