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的作者为李时珍,他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历时数十年而编成这部巨著。
该书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该书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出版。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很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该书每种药物都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贡献。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时珍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种,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李时珍则一一予以纠正。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这部书还记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被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