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长者跌倒骨折,恐已患肌少症!专家教自测6大征兆

发布时间:2025-01-23 13:51

年龄增长,肌肉快速流失,大大影响长者日常生活。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行政总监黄永森博士接受《星岛》访问指,多达80%因为跌倒而骨折的长者均患有肌少症,此症也常与骨质疏松症一起出现,严重者会丧失自理能力,甚至增加死亡风险。长者可以如何自测风险,及早发现?

什么是肌少症?成因是什么?

黄永森博士表示,“肌少症”定义为肌肉流失,引致肌肉量减少、肌力及肌耐力下降,以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肌少症有几个高风险诱因,有这些风险的人士会较易或提早患上肌少症:

营养不良

长期病患

缺乏运动锻炼

吸烟

他续指,有研究显示,在华人社区里,65岁长者中,每10个长者约有2个患上肌少症。在曾经因跌倒而出现骨折的长者群组里面,超过70%至80%长者面对肌少症问题。

长者容易患肌少症?

黄永森博士表示,长者的确是患上肌少症的高危族群。研究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长者的肌肉量按年减少约1%,而且肌力下降的速度比肌肉量的减少快3倍。因此,社会不能轻视肌少症所带来的潜在隐忧。肌少症属于慢性病的种类,相比伤风感冒的一般急性疾病,肌少症的病征及症状较为不明显,患者普遍地不容易察觉自己出现肌少症。

判断肌少症6大征兆

他提醒,长者或其照顾者可以观察及留意以下状况,以判断肌少症的征兆:

肌肉萎缩(特别小腿、四头肌及膊头)

力不从心

行得比以前慢

平衡力差

生活上出现功能障碍,例如上落楼梯出现困难

曾经跌倒

3个检测方法 及早发现肌少症

医护人员(例如注册物理治疗师)或长者健体导师,可以透过量度肌肉量、前臂握力及步速来判断长者是否出现肌少症情况。

1. 肌肉量

量度或检测方法:可以透过“身体组成分析仪”来测量肌肉量。当测试员于分析仪输入基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及身高等)后,受试者手扶及赤足站在装有电极的把柄及立板,让微电流进入身体才探测,借以得出“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即 “四肢骨骼肌质量(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

标准:男士指数低于7.0kg/m2或女士指数低于5.77.0kg/m2,就属于“低肌肉量”。

2. 肌力

量度或检测方法:可以透过“手握力计”来测量前臂握力。

标准:男士或女士的主力手握力分别少于26.0kg或18.0kg,即代表“低肌肉力量”。

3. 步速

量度或检测方法:用作反映肌肉功能状况,不论男女,在“6米步速测试”中,步速低于每秒0.8m,即代表“肌肉功能下跌”。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