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墓志颠覆世人以往认知

2024-05-23 10:01

尉迟恭,字敬德,他的墓是唐太宗昭陵的180多座陪葬墓之一,位于陝西礼泉县东北大约18公里的烟霞新村,东南距离昭陵有20公里左右。尉迟恭墓是1971年进行考古发掘的,文物部门组织了考古队对它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从而揭开了一个与历史记载不同的尉迟恭。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尉迟恭死后,唐高宗李治为了祭奠他这个开国头等功臣的对唐朝做的贡献。于是将尉迟恭追赠司徒,諡号忠武;并悲痛不已的罢朝三天,强制命令朝廷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尉迟恭的葬礼以示弔唁。尉迟恭下葬的时候,按照唐高宗的圣旨是厚葬,也就是说陪葬品很多。唐高宗还亲自赏赐了一些珍宝、乐器和兵器做为随葬品。

但由于盗墓贼的残暴,就在考古专家们以为这次抢救性挖掘抢救了个寂寞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那就是两块墓志,一块是尉迟恭的,一块是他夫人苏氏的。

墓志盖的中间用飞白书刻着“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5字,分5行雕刻而成,每行5个字,排版非常整齐。这些字虽然看起来模糊不清,但并不是因为时间久远,被淤泥和积水长期泡著导致的。事实上,这就是飞白书的特殊风格。飞白书又被称“草篆”,是汉朝大书法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独创的。这种书法,笔划非常像鸟类尖尖的头部,写起来笔划中还会丝丝露白,像是毛笔缺少墨水写成的,别有一番风韵。这样考古发掘的飞白书实物非常少,而刻在墓志上的,这是全国出土的唯一一件。再加上志盖上飞白书的功底如此深厚,更是令考古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纷纷赞叹不已。

此外,尉迟恭和夫人苏氏墓志铭,则给世人揭示一个颠覆以往认知的尉迟恭。在长达2000多字的墓志铭,首先颠覆考古专家认知的,是尉迟恭的名字。尉迟恭的原名叫“尉迟融”,因为当时人们经常尊称他为“尉迟公”,久而久之就被误以为他的名字叫“尉迟恭”,这样的错误一直延续了1千多年。不过,尉迟恭字到是正确的,都是“敬德”,

第二个颠覆考古专家认知的则是尉迟恭的身世。据《太平广记》记载: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书生)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也就是说尉迟恭是铁匠出生。但是墓志铭中却记载,尉迟恭家三代都在朝中为官,加上他就是第四代了。

如今,尉迟恭墓中出土的两块墓志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收在陝西昭陵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