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穴居到吊脚楼,羌族建筑不断演进

2024-04-29 15:23

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南羌人的建筑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原来的穴居、崖居到茅草房、石头房、竹木房、土木房、吊脚楼,直到现在的楼房。

从性质上来看,茅草房属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而后夯土筑墙或圆木垒墙,以结实坚固的圆木或方木为柱。如果夯土筑墙,土被夯实之后,原来松散的质地得到加强,孔隙度缩小,因此十分坚固,往往历经数代人而依然竖立不倒。圆木垒墙,也能历经几十年上百年。

石头房,就是全用石料建筑的房子。

其构造方法和房基地的选择,和建造其他房屋不同。房子的一面贴靠石崖,三面围墙。墙壁全用直径为一尺左右的石头和泥土砌成,主要承重落于四面墙壁。这种石头房,在宁强、略阳偏远的羌族地区较多。

竹木房的结构和其他的房屋结构相差无几,是木构架房子四壁全用竹子编织成墙,墙壁上留“口”字形窗户屋内横放木梁,上面用大竹子搭成竹经,再用细竹作纬,密密编结成竹楼,可烘粮食。也有在竹笆楼上厚厚地搪一层稀泥,干后就是存放粮食的“土楼”。屋顶用蓼叶层层平铺,竹篾条扎成竹笆,上面盖树皮或者茅草。

这种房屋比较原始,一般作为临时住房。

土木房是用木头做成框架,屋顶盖青瓦,夯土成墙或土坯砌墙。结构、形式为平房带突出的小阁楼,阁楼上可晾晒、堆放东西。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陕南羌族吊脚楼,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是羌族传统建筑,也是一种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宁强、略阳羌族建筑中的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迭而上。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体现了羌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有很多好处。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潮、防毒蛇、野兽,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羌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廊”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