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手气抽签上岗?孙丕扬发明抽签选官

2023-06-12 14:48

孙丕扬62岁时出任吏部尚书,这是协助皇帝选拔官员的职位。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孙丕扬的职务当时位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说,“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意味深长的是,这位陕西籍的倔老头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创建了“掣签法”,明朝的官员安排方式从此一变,官员们无论贤愚清浊,一概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一个聪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给自己的选贤任能的重大职责,转交给了一堆竹签。

于慎行比孙丕扬年轻十来岁,当过礼部尚书,他在《穀山笔尘》卷五中批评孙丕扬道:人的才能有长有短,各有所宜;资格有高有下,各有所便;地方事务有繁有简,各有所合;上任的路途有远有近,各有所准。而这一切差别都付之竹签,难道遮上了镜子还能照见面貌,折断了秤杆还可以称出分量么?于慎行的这些批评很精当,简直就像是比照着管理学原理说出来的。

总之,孙丕扬创建的抽签法很危险——甄别使用人才的重任怎么能转交给没头没脑的竹签呢,他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据《明史》记载,孙丕扬谁都不怕,惟独怕太监。千千万万的文官都不敢找孙丕扬走后门,但是宦官敢。宦官没完没了地托他给亲信安排肥缺,孙丕扬安排又不是,拒绝又不敢,于是就发明了抽签的办法,让那些宦官不要再来走后门,其用心可谓良苦。

宦官在名义上当然没有孙丕扬的官大。孙丕扬是正二品的高官,而宦官的头子,也就是总管太监,也不过是个四品官,与孙丕扬差着四档。而且宦官是不许干预政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宦官干预政事者斩。

而在实际情形中,皇上批阅的奏章,譬如孙丕扬的甚麽奏疏,首先要由内阁大学士——皇上的秘书看一遍,替皇上草拟一个处理意见,用小纸条贴在奏疏的前面,这叫拟票。现在的官场用语譬如“拟同意”之类,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拟票过的奏章呈到皇上手里,皇上便参考大学士的意见口授旨意,秉笔太监持红笔记录,这叫批红。无论名义上如何规定,呈送奏章的人,总不如阅读奏章并提出处理建议的人权力大;提建议的拟票人,总不如拿着红笔写指示的人权力大——特别是在皇上又懒又好糊弄的条件下。譬如正德皇帝贪玩,太监刘谨便把奏章拿回家与亲戚和哥们商量着批,首辅李东阳也难以辨别真假。于是,内阁的拟票权,不得不决于内监的批红权,于是,宰相权实际就到了宦官手里。

简单地说,明朝出现了一个灰色的权势集团,这个集团有能力让正式制度的维护者给他们让路。孙丕扬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双方较量的结果,就是孙丕扬带头放弃自己手里的安排官员的权力,同时也就取消了灰色权势集团的肥缺索取权,任何人都不能凭自己的标准安排官员,一切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果然堵住不少,当时的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有这种盛赞,可见肥缺分配方面徇私舞弊的严重程度。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