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2022-11-02 10:38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民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巨大,不仅在就业、税收和GDP(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举足轻重,即便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显著超过国企。二十大报告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具体的阐述,由过去的“支持”转变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民企面临困难的原因,探讨民企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民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民营经济的表述来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说法是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出现。报告强调,通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体现了决策层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目前来看,内地疫情对生产和物流扰动仍将存在,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收紧对需求的影响将持续显现,出口增速下行态势已经开启。在内地企业整体出口中,民营企业占比不低。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自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39.7%上升至49.6%,比重的提升一方面显示民营经济是在持续向好,但另一方面,一旦出口动能转弱,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由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导致需求过热,以及地缘冲突带来的供给冲击,能源品和金属原材料价格震荡中持续上行。如国际原油自年初以来已经大幅上涨,10月纽约原油现货价格环比大幅上涨为13.5%,伦敦原油现货价格月度上涨12%。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也在迅速上涨,以化工企业为例,合成橡胶和芳烃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增幅,推动成本显著上行。

除原材料上涨因素外,今年以来疫情形势出现反复,各区域间人员流动困难,外地务工人员因出行限制无法进行工作,民营企业出现“用工荒”难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另在疫情影响下,以线下“面对面”消费为主的服务业遭受冲击更为严重,而这类小型服务业主要由民营企业组成。

受房地产长周期转弱影响,民企占比较高的房地产行业也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持续繁荣了二十馀年,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难以逆转,在房地产市场走弱的大背景下,今年前8月,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3%,合计销售金额2.067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跌幅58%。虽然2022年上半年融资成本降低,但是民营企业融资额持续负增长,落后于央企。

政策扶持民营企业

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态度从未改变。面对民企预期转弱的局面,年内政策已从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力。但由于部分政策(如营商环境培育)属于偏重长效的制度化建设,落地见效需要一定时间。

疫情发生前,减税降费就已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实施了包括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以及减征“六税两费”等阶段性政策,2019年1月至10月民营企业各项政策合计减税10511.84亿元,占全部减税数额的比例达到63.8%。疫情后,不仅以上政策延续实施,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社保缓缴,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减免经营房租。2022年新增留抵退税的纾困手段,其不基于收入,更好帮助企业活下来。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退税时间安排上优先小微企业。今年4月至8月,已获得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计退税8332亿元,占比40.7%。

股权融资方面,自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开市以来,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得到健全完善,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设立一年,上市公司110家,民营企业占比90%。债券融资方面,证监会不断推动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于今年5月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7月会同发改委等发布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合计发债约4280亿元,同比增长14%,净融资额约290亿元,同比多增约370亿元。

政府还在需求端深入挖潜,扩大市场准入。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以及铁路客货站场经营开发、快递物流等业务经营,依法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多领域民营经济取得突破,加强法治和制度保障,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关破产清算、司法重整的司法解释及一系列司法文件发布,助力一批危困民营企业摆脱债务危机、流动性困境,包括重庆力帆股份、广西正菱集团以及江苏刚松,就是通过司法重整,使企业获得重生。另一方面,愈来愈多的经验做法上升成法规条例,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对民营经济的保障。比如2019年10月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各地区各部门“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

鼓励加大研发提升技术

融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工具,帮助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不仅在短期有助于扭转民企预期,也能够在中长期稳定民企信心。笔者对此建议:

首先,应大力发展新三板和北交所,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据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北京证券交易所89家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共计188.9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其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北交所证券发行融资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大量民营企业的费用成本。

其次,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和可转债、结构化债券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一方面,提高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做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建设,例如借助担保公司、信用增进公司、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增信,打通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

最后,在间接融资方面,建议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可以提供无息贷款给需要救助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度过较困难的时期。例如在非典时期,澳门特区政府协调当地银行,给受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不超过20万澳币的无息贷款。此外,破除融资的隐性壁垒也很重要。

其他扶持民企发展的方面包括: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区域性产业优势,更有针对性的对核心产业进行税务扶持。从基层镇县级开始确保落实退税、减税、缓税等政策保持透明且实施到位,通过有效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来扶持企业盈利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实现本地产业的培育和优化。

助推企业质量提升的核心是技术与人才,这一方面政策上其实可以有所作为,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即便是民营500强企业,其研发费用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获取外部经费支持较低。政策上可以加大对民企研发的支持力度,与之相配套,从国内外引进高技术人才,直接推动企业运营和研发的改善。

进一步拓宽民企的投资渠道。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过程中,更要注重高质量发展,针对民企投资渠道窄问题,一方面降低民企在过去涉足较少行业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则鼓励民企积极参与国企的混改。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大考之年,在“管资本”目标下,鼓励民企参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改革。

原标题:察股观经/中国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公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