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前瞻|河套区或“勾地”发展,不只做科研
▲河套区或“勾地”发展。资料图片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早前提到正制定未来五至十年的创科发展蓝图,即将公布的《施政报告》料会对此有所着墨。熟悉两地创科发展的知情人士透露,随着《北部都会区》概念已提出接近一年,倡议设立的新田科技园将会改变香港整个创科“玩法”,有别于过去只集中科研,整个产业链的生产部分都有潜力“抢”回,并相信河套区定必发展生命健康科学范畴。据了解,业界和地区人士近月纷纷向当局“献计”,河套区可考虑以“勾地”方式发展,以便征集最合适的发展意念,不再只是做科研,以吸引不同公司竞投,冀可在《施政报告》定立方向。记者:吴慧慈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建立“新田科技城”,将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与落马州新田一带约二百四十公顷土地整合发展,联同深圳科创园区进一步推动两地的创科合作。熟悉有关发展的消息人士向《星岛》指出,预期河套区会在2024年底甚至更早初步成形,届时该地将主要用回科学园的模式发展科研和实验室。
新田科技园有望抢回产业链
他强调,未来发展重点绝不应该只放在面积只有87公顷的河套区,因以往香港整个创科产业的发展大部分时间都要依赖深圳,但现在有了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园整个玩法就不同了,整个产业连生产的部分都要‘抢’回来。”
至于河套区的土地规划,消息人士则指若预计新田科技园收地时间慢,就要转型不只是做科研,并以“畀人勾地”的方式发展。他解释,整个发展模式就像科学园,利用立法会的拨款,兴建不同办公室大楼后出租,再继续重复这个步骤。他举例,如某间药厂忽然开口要三公顷的地做药厂,在土地平整,就会将这三公顷地拿出来拍卖,所有有兴趣做药厂的都可以来“勾”这块地。
他进一步解释,以勾地形式发展是指定用途,并不是已指定给某位对象,或者给更多租金就会连土地平整都一并“送”给你,也有一个最低租金存在。他指出,一般工业用地都没有指明用途,因此较多发展成为回报率较高的写字楼、办公大楼,因多数情况下是价高者得而为人诟病,但有时为回应市场的声音,亦会在适当判断后指明土地用途,例如数据中心。
直接本地改良产品不用北上
消息人士强调,政府在科学园、创新园等部分土地早已尝试此做法,将香港的土地资源用在能为本地创造最大利益的工业上。只是以往政府较多是从机制内去听声音,例如由创科局委员会去咨询业界,或者有业界人士告诉政府行内的需要。相对而言,用“勾地”的方式发展,政府一样在批核申请需要经过不同的考虑,但角色则转变得更加积极,与市场的互动转为由市场主导,并且主动邀请业界讲出需求,业界亦看到政府对他们的协助和支援。
对于未来适合留在香港发展的产业,消息人士则认为一定都是用地和人力需求少,研发水平高的产业,因靠近研发中心有一定是有优势,可以将产品反覆论证改良。因此河套区必定要发展生命健康科学范畴,因为可直接在本地或大学内将产品不断优化,不用到深圳甚至另觅他处。他强调,若香港一直强在基础科研,但没有生产配套。“你就会食细,人地(深圳)就会食大,但我希望个个都有得食”。
港拥3大优势留住生科企业
另外,香港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保障等原因亦令生命科技企业更愿意留在香港。消息人士指出,香港有三大优势,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研发中心;其次是低税率,即使是本地内销,而且税制非常简单;第三是无论是人和机械皆出入方便和自由,很多产品较容易送到香港,尤其是一些相对高端生产的机器,送到香港比送去内地更容易。他又提到,在知识产权上亦会受到保护,这不只是关乎于法律的问题,还有人本身的尊重。很多内地的机构就是看中了香港的优势所以想来港发展。
对于新田科技城,消息人士则指该地可做两件事-“生产基地和科技城”;他举例指,内地有些地方也不只是政府的,可以给私人发展,而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全部都是出自政府的项目,但亦可给一块土地,让企业自己发展成一个科技城。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