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既要“抢人才”更要“留人才”

2022-09-11 16:05

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出席活动致辞,再次强调不但要向外“抢”人才,也要积极培育本地人才,才能让香港的创科生态圈百川汇流,生生不息。

人才之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就现时香港的人才培育环境和相关政策而言,即使没有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也绝对称不上有什么巨大优势。要建立一个可供长远发展的人才库,必须先了解香港的人才环境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

在讨论应如何“抢”人才之前,先看几组数据。首先是过去6年经一般就业政策获批赴港的人数,据入境处资料,2016年时有9373人,随后三年分别录得15447人、12412人、10407人,到这里为止虽然有跌幅,但每年外地人才赴港数量仍然算得上稳定。然而到了2020年,相关数字急跌至4030人,至今年3月,仅录得728人。即使保守估计,全年亦只有约2800人。

如果把相关数据按照行业拆分,则跌幅更显突出。在政府最关心的“资讯科技”界别,由2016年1682人申请,大跌至去年585人,跌幅达65%。除了国际创科中心外,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同样是香港的发展目标之一,惟“艺术/文化”界别的跌幅却最为夸张,6年间由4436人降至133人,跌幅达到惊人的97%。而且按今年目前的趋势推断,跌幅仍会持续。

另一组数据是“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的审批情况,根据创科署资料,2018年以来的获批配额申请达到85%。看上去似乎相当不错,但申请人最后得到签证的数量有多少呢?入境处数据显示只有46%。而且被撤回公司配额申请的数量,也在去年录得破天荒的31宗,而今年光是首季就已经有7宗。

输入人才获取居留权比例太低

不难看出,关键跌幅出现的时间都在2020年至2021年之间,新冠疫情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影响公司经营外,特区政府在防疫政策与吸引人才政策之间亦没有做到一个有效平衡,令外地人才和企业却步。然而,香港人才问题的关键尚不在此。

现时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政策主要包括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还有其他循一般就业计划赴港。相关计划的签证获批宗数其实每年均稳定上升,去年施政报告更宣布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配额增加一倍至4千个。但要检测相关政策成效,还要看最后有多少人获得永久居留权,令人惊讶的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中获永久居留权比例只有约20%,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则更低,仅有6%。

换言之,比起“抢”人才,香港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留不住人才。即使推出再多同类政策,增加再多配额,但若然一直“供过于求”,则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事实上,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去年的“世界人才排名报告”,香港虽然全球排名11位,居亚洲第一,但在“吸引/留住人才”的子项目,香港却连年下跌,由2017年的11位,下降至去年的26位。

再退一步说,香港与内地紧邻发展,本身应该非常有利于内地专才赴港定居,但为何最终结果仍然差强人意?说到底,这不只是政策问题,还有社会环境因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较,香港人才政策唯一称得上有优势的,便只有较低的税率,对赚得多的顶尖人才来说,这可以说是聊胜于无。然而,在真正能便利人才留港生活以至定居方面,政府在政策上却乏善可陈。

一些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都对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构成阻碍。例如香港就业市场的晋升阶梯本来就非常狭窄,试想,连本地年轻人向上流动都面对巨大困难,外地人才又怎可能光靠政府的升学资助、税制,而在香港得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其次,香港的生活成本即使在发达地区中也名列前茅,长期定居的话,不只要考虑学费,还有衣食住行的开支,若然成家立室,生活成本无疑更加高昂。

颇为讽刺的是,香港不乏国际顶级的大学,也有获多地认可的学术证明。这就变成对外地人才来说,香港更适宜作为“跳板”角色,透过人才计划赴港取得学历和文凭,之后再转往其他地方发展。香港非但没有“抢”到人才,反倒“为他人作嫁衣裳”。

纵观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税率上未必较香港低,但都不妨碍吸引人才,重点还是在于政策配套。例如新加坡就有为外地人才提供“就业准证”,这不只是一般的工作签证,更容许持有人毋须重新申请而多次入境,亦可以开设储蓄户口、购买医疗保险和租房,而且持有人只要工作满半年,就可以立即申请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权,达到一定收入,还可以办理家属准证或长期访问准证,让家属也一同移居当地。

借鉴“移民技术激励”计划

澳洲亦在今年推出一项“移民技术激励”计划,不只协助移民就业,还为他们提供“就业评估”,加快其就业的速度,并消除企业聘请外地人才时的疑虑,整个程序由提交文件至审批只需15个工作天,直接加快就业市场运作的效率。

稍近一点的例子,内地不少省市除了基本津贴外,还会对人才提供购买或租房的津贴,一些地方甚至会直接提供现金奖励。可以看见,各地为了争夺人才,可以说是各出奇谋,不只升学、就业、经营上的优惠,更重要的是便利人才在当地生活和扎根,以满足长期的人才库需求。香港本身就已经有各种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在“抢”人才方面岂能不采取更主动、更破格的方法?

香港现时的人才政策,只有“人才公寓”这一类的简单项目,背后其实依旧是“大市场,小政府”的思维,盲目相信市场机制自然可以吸引住人才。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做法无疑已经过时,以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为目标的香港,在人才政策上,也必须以创新思维突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距离新一届政府第一份施政报告出炉尚有一个多月,各界都期望政府能推出更多突破性的措施,要在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跑出,特区政府必须做到快狠准,果断参考其他地区的做法,清除对吸引专才不利的各种因素,不只要“抢”到人才,还要留住人才、赢得人才。

原标题:议事论事 | 香港既要“抢人才”更要“留人才”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卓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