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街道整洁闻名全球,却有一项设施数量太少,让部分外国旅客感到头痛。日本国家旅游局针对离境游客所做的调查显示,有多达22%的旅客认为“垃圾桶太少”是旅途中最大的不便,不过这有一个创意又可爱的解法,但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反映出日本独特的文化与公共礼仪,还牵涉到过往恐攻事件所留下的深层阴影。
据中时引述CNN报道,不少外国旅客困惑为何日本街头整洁有序,却难以找到丢垃圾的地方,对于这个“垃圾桶之谜”的解释有几种不同说法,但最终都离不开日本特有的社会礼仪节奏与文化逻辑。在日本,边走边吃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当地人会将食物带回家或带到办公室享用,然后在固定场所处理垃圾,如果在外用餐,多数人也会随身携带一个小袋子,把垃圾暂时收好,等回到家再丢弃。
日本旅游公司Walk Japan 执行长克里斯帝(Paul Christie)说,当客户询问为何街头几乎没有垃圾桶时,他会从“尊重与社群意识”的角度来解释,“日本人极度重视清洁,并且以社会整体的方式来合作维持整洁,因此日本在整齐与卫生方面的排名始终很高”。
克里斯帝补充说:“日本社会选择了避免设置公共垃圾桶所带来的困扰与成本,而日本消费者也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当他们购买东西时,便同时承担了自行处理垃圾的责任。”
日本长年来也大力推动资源回收政策,这也是垃圾桶数量少、体积小的原因之一。一些市区甚至将可回收物细分为多达20种分类,连当地居民也可能在分类与正确处理上感到困难。
除了整洁与卫生的文化因素外,日本街头缺乏垃圾桶,其背后还有一段更为沉重的历史。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Aum Shinrikyo)在东京地铁多条列车上发动沙林毒气攻击,造成14人死亡、超过5500人受伤。
当时教徒将装有沙林毒气的塑胶包放在车厢地板上,在下车时用雨伞尖端刺破袋子。多名试图清理现场、协助乘客逃离的地铁工作人员也因此丧命。
这起震惊全国的恐攻事件之后,东京与其他城市开始大量撤除公共垃圾桶,特别是在地铁与交通枢纽中,以降低可藏匿危险物品的风险,这项做法延续至今,也成为日本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这起事件震惊全日本,并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
其中一项后续影响,就是在地铁与火车站撤除了大量垃圾桶。虽然现在仍有部分设置,但已改为使用透明塑胶袋,以方便警方目视检查桶内内容物,取代过去使用的深色金属桶。
报道也指出,对于担心白天外出不便丢垃圾的旅客,其实有一个富有日本风味的创意解方:风吕敷(furoshiki)。风吕敷是一种正方形的布,原本用来包裹物品或作为礼品包装,在日本各地的纪念品店几乎都能找到。短期内,它可以作为暂时的垃圾袋使用,等找到垃圾桶再处理;而旅程结束后,也能作为美观实用的装饰布或收纳袋带回家,成为旅途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