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让慈禧太后深感恐惧

发布时间:2025-06-20 10:21

清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六日,闽浙总督马新贻应慈禧太后的召唤进入紫禁城养心殿,而他的儿子马毓桢则在殿外等候。父子之间似乎有些隐秘的商讨,而当马毓桢见到父亲从殿中走出时,目瞪口呆,心中震惊不已。眼前的父亲脸色苍白,汗如雨下,神情恍若失魂,完全不像先前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的模样。

两个月后,即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日,紫禁城内传出一道上谕,速度异常迅速地被送往南京,内容是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而两江总督则由马新贻接替。此举原本旨在改变清朝的危局,却最终只有马新贻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江宁府的校场上,马新贻如常亲自阅射,进行每月一次的例行阅射。由于昨日的雨水,阅射被推迟了一天,但最终顺利结束。

当天,马新贻独自步行返回府邸,突然,一个高喊着“给大帅伸冤”的声音打破了安静,挡住了他的去路。马新贻停下脚步,准备询问缘由,然而,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那人猛地抽出一把短刀向马新贻刺去。护卫们惊慌中反应过来,迅速夺刀,但马新贻却已经倒在了血泊中。刺客被当场擒获,然而第二天中午,马新贻仍然死于非命。

马新贻被刺之事震惊朝野,慈禧对此尤为关切。作为一个堂堂的封疆大吏,竟然被刺杀,这在清朝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慈禧下令严查此案,甚至派遣漕运总督张之万前往江宁会审。然而,尽管朝廷多次催促,五个月过去了,案件依然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唯一提交的奏折充满了疑点,案件依旧笼罩在迷雾之中。

为了不伤及国体,慈禧决定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宁继续审理此案。郑敦谨不顾疲劳,刚一抵达南京,便紧急召集当地官员,开始了对案件的初步调查。令所有人震惊的是,曾国藩竟然也参与了这场审讯,他在马新贻死后重新接任两江总督,一位曾有着赫赫声望的重臣。

案件审理进展缓慢,刺客张汶祥明确承认行刺马新贻,却对动机始终语焉不详,审讯没有实质性成果。

郑敦谨意识到,案件背后定有更深层的阴谋。他不仅从卷宗中得知了张汶祥的个人背景,还亲自对嫌疑人进行了审问。尽管表面上看,张汶祥似乎是个亡命徒,但面对郑敦谨的追问,他始终表现得冷静理智,仿佛在刻意隐藏甚么。而在刺杀发生后,张汶祥并未逃走,反而自信地宣称:“刺客就是我张汶祥,养兵千日,便是用在一朝。”这一行为让郑敦谨更加坚信,幕后必有更大势力在操控。

在审理过程中,郑敦谨渐渐将疑点锁定在了马新贻的家族身上。通过对马毓桢的询问,他得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马新贻之所以接任两江总督,不仅是为了削弱湘军的势力,更隐秘地承担了追查天国圣库的任务。这个秘密,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迫使郑敦谨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切。

太平天国的圣库,曾一度为清廷震动无数,金银财宝之多,堪比国库百倍,而在天京被攻陷后,这些财富的去向始终成谜。马新贻的上任,便是为了查清这些失落的财富。然而,这个真相的揭示,无疑将触动清朝宫廷中的许多敏感利益,甚至可能导致政权动荡,慈禧对这一切心有顾忌,因此才会暗中策划马新贻的死。

此时的郑敦谨意识到,案件背后牵扯的并不仅仅是个人仇怨,更多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涉及到朝廷权力的深层斗争和不为人知的利益博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