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上最强状元章衡罕有人知

发布时间:2025-06-20 10:18

章衡,字子平,福建浦城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其叔父章得象为宋仁宗朝宰相,堂叔章惇为宋哲宗朝权相。章衡少时随父寓居毗陵(江苏常州),后求学蒲州县学,师从 “海滨四先生” 之首陈襄。

嘉祐二年,章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临场发挥,力压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一举夺得状元头衔,成为天下学子羡慕的对象。

当时,福清人林希是章衡的有力竞争对手。林希连夺开封府试和省试第一,朝廷上下对于林希殿试夺魁的呼声很高,宋仁宗也亲临现场,命宦官“偷窥”林希作答。殿试题目名为《民监赋》,其意大概出自《尚书&》:“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要求考生论证君主应以史为鉴,善待百姓。林希在破题处写道 “天监不远,民心可知”,仁宗看到这一颇具警示色彩的话,心有不悦。章衡则破题写道 “运启元圣,天临兆民”,仁宗虽谦称 “此祖宗之事,朕何足以当之”,实际上却龙心大悦,将章衡擢为状元。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堪称科举史上最具含金量的一届,被后世誉为“千年龙虎榜”。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秉持公正,摒弃浮华文风,选拔出大批真正有学识、有思想的人才。该年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在这场考试中,同榜的考生们,随便拉出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苏轼作为章衡的同榜进士,对章衡的才华和能力极为推崇。苏轼曾评价章衡:“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在苏轼眼中,章衡的才能卓越,放眼百年都无人能及。能得到苏轼如此高的评价,章衡的优秀可想而知。苏轼还曾调侃章衡:“子平(章衡字)之文,如锦绣屏风,但无缝隙可入”,以此夸赞其文章华丽且几近完美,难挑毛病。二人同科,虽苏轼文名更盛,但常有诗文唱和,私下交往颇为频繁。

章衡踏入仕途后,先后担任湖州、郑州等地的长官。值得一提的是,章衡还曾出使辽国。此次出使,不仅让辽国对北宋刮目相看,也让章衡在朝廷中的声望大增。

回到朝廷后,章衡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他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积极推动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北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章衡也遭遇过挫折,曾被贬官。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百姓尽职尽责。他曾发现三司不做预算,肆意取领发放经费,由此造成的科敛使百姓深受其害,遂上书请求 “敕三部判官,簿正其数,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章衡因此开罪了三司衙门,被贬为汝州、颍州知州。

章衡的一生,虽然没有苏轼、王安石等人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是科举史上的传奇,是被历史低估的隐藏大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