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可填补亚洲绿色金融缺口,协调中欧不同标准,助降成本加快转型

发布时间:2025-06-05 09:19

金管局近年推出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包括要求银行将气候风险纳入资产负债管理、规定金融机构须在2030年前实现自身营运净零排放,并于2050年或之前达成融资净零排放。 同时,在港府可持续债劵计划的推动下,截至去年8月底,相关债劵发行总量已达约1,200亿美元。 纵观亚洲,香港绿色债劵市场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雄心方面,均遥遥领先区域同侪。

可持续金融已成经济增长核心

香港正策略性地将可持续金融纳入经济增长方针的核心,与美国退出气候议程、欧洲遭遇绿色政治逆流形成鲜明对比。 透过与中国这个全球清洁能源与绿色投资的巨擘建立连结,以及作为世界的绿色资本枢纽,香港不仅巩固其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更从中转化成独特竞争优势。

1

然而,要妥善联系中西绝非容易,尤其各国绿色金融分类标准的差异正分裂可持续金融市场。 单在亚太地区,就有至少10套绿色标准,令国际投资者不断要为可持续定义解迷。 中国及欧盟在2021年曾携手推出《共同分类目录》(CGT),印证统一标准的价值。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报告,发行符合CGT标准债劵的中国发行方获得约30个基点的绿色溢价。 虽然学界对绿色溢价的实际幅度仍有争议,但清晰的分类标准明显有助降低融资成本。

若各个分类标准能求同存异,来自不同市场的发行人及项目开发商,便可满足更广泛投资者的期望,有助减低融资成本、加速绿色转型。 香港凭籍其东西合璧的特质,推出“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为全球首个能衔接CGT,又可兼顾中欧监管的分类框架。

引入双标签制度可增效率

随着金管局持续扩展香港分类目录,香港要在国际平台保持其独有角色,必须审慎而行。 欧盟在界定能源行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实质贡献上,采用“技术筛选法”——将欧盟为实现2050年目标剩余的碳预算,除以预计的能源需求,继而得出约每千瓦时(kWh)100克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门槛。 任何低于此排放阙值的技术,即被视为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 相反,中国采用白名单方法,当局将特定技术直接认定为绿色,毋须标明具体排放标准。 这两套标准的差异为欧盟投资者带来挑战,很多时需额外收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才能根据欧盟标准评估中国绿色债劵等投资指标。

2

金管局可精细制定反映西方现实市场以外的策略,例如可根据市场的碳预算(允许排放份额)、预期能源需求及平均排放强度(每度经济产量的污染量),来设定能源行业的转型金融阙值。

此举不但与欧盟方法论维持一致,亦可反映其他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实际条件。 若要再度提高效率, 则可考虑引入“双标签制度”,即一个标签适用于本地项目,根据区域重点需求量身定制; 另一个标签对接国际标准,适用于跨境项目。 如此既能确保本土适用,又能达至全球认可。

定义转型金融建共识 消除“漂绿”疑虑

要真正释放香港潜能,首先必需解决绿色金融一大难题——甚么转型投资才具有可信度? 现时资本主要追逐纯绿资产,即使高排放行业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命脉,仍被市场忽视,令新兴市场承受意料之外的冲击。 金管局致力填补CGT的缺口,纳入对区域脱碳尤关重要的转型活动,这些对内地、大湾区及东盟经济体起关键作用。

氢能领域仍无定论

本地方面,香港亦承诺积极发展氢能经济,推动低碳转型。 这类项目需大量基建投资,包括氢气生产设施及相关应用技术。 但如何界定氢能领域的绿色或转型投资,目前仍无定论。

不论氢能巴士、货车、船只或工厂运作,氢能供应及价格均需稳定及具竞争力。 若透过可再生能源电解产生绿氢,成本仍会高企,并难以规模化生产; 若将可再生能源用于制作氢气,其效益往往不如直接输入电网。 因此,氢能生产的转型金融标准需直面这些现实挑战。

若香港能在转型金融上建立共识,不仅可担当绿色资金的桥梁,更可成为全球参考的设计蓝本。 制定一套完善的转型分类标准绝非容易,但这是一条务实的发展前路。 早于2017年,香港青山电厂已发行了5亿美元的转型债券,是转型金融的开拓者之一。 透过建立清晰及可靠的标准,金管局能消除市场对“漂绿”及更隐蔽的“转型漂绿”疑虑,重建投资者信心,为亚洲带来真正具韧性的经济转型。

莫永丰

思汇政策研究所可持续金融项目主管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