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宗教:儒衰、道兴、佛来

发布时间:2024-11-28 13:55

汉武帝以来,儒学获得官学的地位,在其经学化的同时,也日趋衰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了先秦《尚书》等典籍,形成与“今文经”相区别的“古文经”,经学内部出现分歧,产生了学术争辩。

“百家争鸣”本来有利于儒学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学术与政治的密切结合,使得学术探讨失去了先秦的自由空间,反而某一方会藉助政治势力压制另一方,从而厄杀了学术生命,助长了不正当学风的出现。

今文经学派迎合统治者的好尚,大肆宣说阴阳五行、符瑞灾异等迷信谶讳,趋于空疏和荒诞。古文经学派则片面强调名物训诂、考据等,失于繁琐细碎。二者都未能进一步发扬儒学,或趋于神学化,或倒向烦琐僵化,使儒学步入衰变之途。到魏晋时期,儒家名教在人性的张扬声中,轰然倒塌。

这时,与儒学的衰退不同,东汉时期的“出世”哲学却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为华夏本土的道教,一为外来的佛教。这两类“出世”哲学会在东汉时兴起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政治的黑暗,现实生活的痛苦,使得朝野民众、特别是文化人迫切追求解脱,以精神麻醉来获取满足。

当时道教宣称行善加上修行,即可白日飞升,脱离苦海,得道成仙,永享幸福。佛教宣称只有今世苦修,才能换得来世的安宁。两者一重今世,一重来世,但都给时人开出了救治痛苦的药方,其迅速蔓延开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之前,创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前五世纪的印度佛教,已经在西域的大月氏、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广泛流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在引入西域“胡”文化的同时,佛教也就随之而来。

佛教宣传能救人出离苦难的救世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理念使得王公大人们,为今世的错误而忏悔,以至“竭财以趋僧,破产以趋佛”,而下层百姓更是为了修来世福而投入佛教的慈悲怀抱中。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相当复杂,既有原始巫术的成份,又汇聚了神仙方术思想,还杂入了阴阳五行说及谶讳灾异之学。

另外,汉初流行一时的黄老思想也作为深层文化心理积淀,于此时返潮,并被改造入道教之中。于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与神仙家的“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相互补充,形成了乐生、贵生、长生的中国本土宗教。

儒衰、道兴、佛来,特别是佛学那精妙而严密的哲理,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三教并存”是汉代、也是以后多数朝代的特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