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获赐“八柱”牌坊,海外打拼成就“糖王”传奇

2024-03-21 16:11

1998年初春,刘云德骑车去往珠海东坑村时,发现村口有一突兀建筑高耸显眼,两座石牌坊静卧在周围零乱无比的环境之中。牌坊前面是一个猪圈,不远处是小市场。市场对面是一座古庙和一座陈氏大宗祠,但庙裹早已没有菩萨和和尚,宗祠中的祖宗牌位也早已不翼而飞,代之而建的是两个村办工厂:家具厂和织袜厂。

梅溪牌坊

▲梅溪牌坊

梅溪牌坊旅游区内的珠海名人蜡像馆。

▲梅溪牌坊旅游区内的珠海名人蜡像馆。

陈芳

▲陈芳

陈芳在夏威夷的住宅。

▲陈芳在夏威夷的住宅。

沿着小市场走到尽头,眼前是一座古老的门楼,石垒的二层碉楼,门虚掩。推门而入,是一座五房相连的古宅大院。看样子已多年无人看管,院内杂草丛生。屋前屋后占地有五六千平方米,五座大屋沿南北向排列,互相有连廊相接。尽管残墙断瓦,屋顶露天,但从这残余格局和建筑结构,仍可窥见其当年之豪华程度。

知情人毛村长告诉眼前这名来自山西闻喜的社会学年轻硕士刘云德——这是陈氏大宅,是华侨裹的第一位百万富翁在夏威夷发迹后返乡修建的。日军侵华时,陈氏全家前往国外躲避战乱,大院遂“空城”至今。自此,修复这一块珠海历史拼图便成了刘云德后半辈子要干的事:“我要复述陈芳的故事,讲陈芳那一代人的故事,讲珠海故事。”

1876年至1878年,中国北方发生由蝗、雹、疫汇集起的“丁戊奇荒”,堪称200年不遇的大灾荒。刘云德说,“当时正值清朝廷内忧外患之时,朝廷为了多征收田赋,将较好的土地用来种植鸦片,数十年下来,民间几无储粮。从政府到民间全无防灾防疫的警惕性,虽曰天灾,实为人祸。”这次赈灾过程中,许多赈灾方法可谓开创历史先河,也成为梅溪牌坊建立的注脚。一是发动社会捐助,绅商和普通百姓自发“义捐”,听闻北方大灾,南方“贫士捐膏火,妇女脱簪珥,百工减佣资”;二是“侨捐”,广大华侨大力认捐。李鸿章上奏朝廷,夸赞侨民认的捐“收缴转运均极为迅速”,“实为赈案中未有之盛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珠海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村民们流离失所,慌不择路。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获此信息,立马认捐5000美金折合三千两白银寄回国内,请朝廷赈济灾民。香山县令不敢怠慢,依据朝廷典章,上书至两广总督,光绪皇帝听到奏报后十分感动,随即赐建八(个)柱牌坊一座,并赐封陈芳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以示褒奖,这便是梅溪牌坊的来历。”刘云德娓娓道来,今天的他是珠海梅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因其在开发梅溪牌坊旅游区过程中对珠海历史文化研究与挖掘所作的贡献,曾被评为“珠海文化年度人物”。

梅溪牌坊一共四座,现存三座。一座小牌坊曲径通幽,独立在大院湖畔。其余为三座大牌坊,中间主牌坊建于1886年,高12米、宽12.2米、深4.6米。左边牌坊建于1891年,系陈芳长孙陈永安请准朝廷赐给其父陈龙,高10.1米、宽9米、深4.6米,牌坊上刻“乐善好施”字样,陈龙及夫人被赐封为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剩下右边一座已被损毁,无法考证受赐人。

四座牌坊均为榫卯结构、庑殿顶、石斗拱、石阑额,石柱下置角柱石、须弥座,脊上立鸱吻、鳌鱼与火焰宝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等。“雕刻极为精美,几何比例与线条臻于化境,整体造型气势恢宏,典雅凝重,堪称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宝。”刘云德说。2006年6月,梅溪牌坊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 陈一典 图/受访者提供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