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老化致地陷埋“城市炸弹”,东北葵重灾3个月8宗爆喉

2023-09-28 10:23

水管老化失修如埋下计时炸弹,随时爆喉停水兼地陷。据水务署及路政署资料,今年首8个月录得25宗爆水管个案及29宗路陷报告,葵青区占后者7宗;证实因供水管爆裂、渗漏或排水管损坏而路陷的个案,占整体约72%。有区议员说,上任多年爆水管问题从不间断,曾有食水管爆裂致区内超过30万名居民停水共10小时,也有交通枢纽因地陷而交通瘫痪,望有关部门尽早封路解决,并以智能监察预防,免除后患。

近年爆水管事件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牵涉水管引致路陷的报告倍增。

▲近年爆水管事件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牵涉水管引致路陷的报告倍增。

现时全港食水及咸水管总长度超过8400公里,根据水务署数字,今年1月至8月有25宗爆水管个案(见表),除了湾仔区、观塘区和沙田区未有个案,离岛和屯门区各有4宗和3宗,其馀地区介乎1至2宗个案。不过,市民的“体感”未必如此,特别是近年爆水管事件的规模和影响较大。

数十年来都无改善

以葵青区为例,今年7月城规会就石梨坑村绿化地带建屋的公听会上,有交通关注组成员指,东北葵在过去3个月有8宗爆水管事件,最长停水15小时,“由我读小学到工作了10年都无改善”。

翻查报道,葵青区今年至少有6宗牵涉爆水管或渗漏的事故,包括3月4日和宜合道近梨树路有食水管爆裂,区内超过18个屋苑和屋  暂停食水供应10小时,约30万名居民受影响;7月6日葵涌大白田街及安捷街交界地底水管爆裂,路面更出现约5米乘5米的大洞。

当区区议员郭芙蓉不讳言,区内多年来屡爆水管,举例近期北葵涌街市对出挡土墙内的咸水管爆裂,影响附近数条屋  供水,“整面墙像水帘洞,当时非极端天气亦无暴雨警告”。她亦提到,较早前梨木道因爆水管路陷,该处是交通核心,令交通完全瘫痪。

至于未录得纪录的沙田区,据沙田区议员卫庆祥指,区内最近期爆水管应是8月9日至10日,当时秦石  巴士总站有水管爆裂,影响了车辆出入之馀,令秦石  、丰盛苑及旁边沙田头村等暂停供应食水,“印象中停了1日食水,有安排水车”。他指,不少街坊也担心长期无水供应,“不知道会影响多久”。

影响数邨供水 交通瘫痪

亲历多次爆水管事件,街坊也成为另类“专家”,郭芙蓉说:“街坊也懂得预测,梨木道爆完下次应是和宜合道爆,之后应是青山公路。别当玩笑,几准的!”她引述专家指,“只换一段新水管,接连的旧水管受压更大,更快、更易被‘谷’爆。”

郭坦言,水务署近年以风险为本的水管改善计划进度不太理想,由2017年至2018年开始逐步更换至今也未完成,“长痛不如短痛,宁愿封一星期全部换好,也比不时爆水管、紧急封路好”。她说,停水时水务署会派水车支援,但区内有护老院,亦有不少长者居于上层单位,不便上落,“停水对他们仍有很大影响,最好可以尽早通知市民储水”。

有相关人士透露,本港地底设施密集,部分路段的地底空间狭窄,令工程难度倍增,“将整段行车路全日封闭,有助缩短工期,但因交通繁忙和噪音管制等因素,限制了施工范围和时间,现时人员在水管爆裂时,都会把握时间,尽量更换更长的水管”。

水土流失 承托力不足致路陷

地下爆水管的原因多样,有水务工程人员举例,如路面交通造成的负荷和震动、附近泥土的侵蚀性、挖坑工程引致的泥土移动或沉降等,也可能与水管老化或水管的质量有关。今年首8个月的爆水管个案,13宗是铺设了30年或以上的水管,另有1宗个案涉及曾被更换或修复的水管。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道路出现路陷的报告增多,路政署指,去年接获17宗路陷报告,今年首8个月有29宗报告,葵青区占7宗;证实因供水管爆裂或渗漏,或者排水管损坏而路陷的个案,去年有10宗,今年首8个月翻倍上升至21宗。

香港工程师学会上任会长卜国明解释,路陷一般与爆水管或水土流失有关,前者是爆水管时,喉管内的水涌出,冲毁路面及地底沙泥路面,导致路陷;后者与雨天有关,地下的非供水管道,如雨水渠或污水渠若有破损或缺口引致渗漏,雨水会带沙泥从缺口流入管道,过程中部分沙泥会在管道内沉积,随时间过去,地底流失的沙泥越来越多,形成大洞。

卜续指,地底喉管与路面之间夹杂沙泥层,但随水土大量流失,原有的沙泥层也流失,影响路面承托力,另外喉管之间的接驳位若有损坏,水土也可能于该处流失。

路陷为驾驶者和市民带来安全威胁,本月初南区香岛道与浅水湾道地面出现下陷,有私家车堕下至2米深坑。此外,黄竹坑道上月7日和24日两度爆水管,前者因地下食水主水管爆裂而路陷,东行往香港仔隧道须全线封闭,至少30条巴士线需要改道,不少香港仔居民需要搭街渡至鸭  洲转乘港铁,沿线港铁站大排长龙,对市民造成严重不便。

水务署在2000年至2015年,曾推行大规模的水管更换及修复计划,改善了约3000公里逾30年的水管,爆水管宗数由2000年时每年超过2500宗,大幅减少超过90%,至去年的36宗。近年,署方按“风险为本水管资产管理策略”,将420公里长的水管纳入改善工程,截至今年第二季已完成其中140公里。

国际管线专业学会执行会长黄敬肯定当局积极换喉,但他不讳言,水管会持续老化,相关更换工程应持续进行。据悉,正常环境下,一般水管的寿命可长达50年,但本港使用的石棉水泥旧式水管,在受到外来干扰影响,或承托土层出现问题下,使用年限可短至20年。根据水务署数字,现时有40%水管铺设了20年以上。

结构工程师倪学仁指,持续发生爆水管等事故,或因私人楼宇的渠管未有同时更新,导致出现落差,特别是接驳公共喉管的私人楼宇地底喉管可能因老化、失修等原因爆裂或渗漏。

郭芙蓉与团队曾倡议建后备喉管,并重新规划水管的衔接,“如‘心脏搭桥手术’,此路爆水管,仍可经第二、第三管道输水”,更重要是希望当局做好预防智能监察,“例如某区有水管处于红色危险状态,可以预先封路和更换,避免临时紧急封路”。

专家澄清:与人口结构无关

有意见指,社区人口增加,用水和排水量随之变多,或引致爆喉,有专家澄清两者并无关系。

今年3月葵涌和宜合道近梨树路有食水管爆裂,超过18个屋苑暂停食水供应10小时。

▲今年3月葵涌和宜合道近梨树路有食水管爆裂,超过18个屋苑暂停食水供应10小时。

现时不少唐楼或私人楼宇出现劏房,有居民担心用水量多,导致整体水压增加,成为隐患。结构工程师倪学仁指,一般楼宇与现时新落成大厦所用的喉管属相同大小尺寸,相信去水量足以应付突然增加的居民。

香港工程师学会上任会长卜国明亦指,喉管本身设计已计算一定流量及可承受的压力,“人口多会增加用水流量,但亦反而因多人用水,会令喉管水压下降,故此爆喉与人口结构无关。”

免除食水现沥青忧虑  将向财委会申拨款

本港昔日采用沥青作内部保护层的食水管,自2005年起已改用环氧化物内层作替代。不过,近年仍有市民投诉在食水发现黑点状的沥青,署方强调无害,但为免影响市民对食水的观感,制定“内壁沥青保护层食水水管改善工程”,预计今年第四季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拨款。

喉管老化或令沥青保护层剥落,从食水喉流出。

▲喉管老化或令沥青保护层剥落,从食水喉流出。

回顾2014年7月,沙田围多个屋苑食水出现沥青微粒,水务署调查后发现与该月同区的爆水管和水掣维修工程有关,恢复供水后,水管压力骤增,加上水管老化,导致喉管内的沥青保护层剥落,部分流入食水。署方加装滤水网阻隔微粒,并一再强调沥青物料不含有害物质,不影响食水安全。

纵使其后署方在全港更换多批老旧水管,惟类似个案仍偶尔发生,例如2020年沙田锦泰苑因附近的水务工程,导致水管的水流改变,令因老化而剥落的涂层流入管内;同年底12日将军澳宝林  逾百户住户的食水亦出现“黑点”。

据了解,由于沥青存在于食水会影响市民感官,水务署认为,即使相关食水不影响健康,长远而言也有必要进行改善工程。翻查署方递交区议会的文件,将按食水水管内壁沥青保护层剥落的严重程度,以及受影响人数安排改善工程的先后次序,经顾问公司研究建议,有70公里的食水管界定为第一批优先处理水管,其中20公里纳入“第一阶段工程”,范围包括东区、深水  区、西贡区和屯门区。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