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局计划推出“大湾区医生交流计划”,“心仪”曾到港参与抗疫的医生参与。
疫下公立医院的流失率愈趋严重,过去一年共有五百名医生,以及二千六百多名护士离开公立医院,医管局主席范鸿龄直言,医护流失的情况令人担心。医管局昨日举行大会,通过多项措施希望挽留人手,其中当局计划推出“大湾区医生交流计划”,以有限度注册途径引入内地三甲医院的医生,首阶段希望邀请五至十位医生来港,医生来港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并会采取轮换的制度。范鸿龄表示,局方已有“心仪”名单,并希望获邀来港的医生曾到本港参与抗疫。他强调,内地来港医生待遇会与海外来港医生划一,亦不会影响本港医生的升迁。
公立医院人手供应问题持续恶化。医管局主席范鸿龄表示,截至今年四月,过去一年全职医生流失率约百分之七,即大约有五百名医生流失,全职护士流失率达百分之九点五,即有超过二千六百名护士流失。虽然退休延任安排,成功令五十九名及二百零七名护士延任。但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昨表示,医护流失的情况仍令人担心。
采轮换制 首阶段料5至10人
医管局早前推出一系列挽留人手计划中,昨日再“加码”推出“大湾区医生交流计划”。计划拟与内地商讨,引入内地三甲医院的医生,包括曾来港支援抗疫的医护人员,首阶段希望邀请五至十位医生来港,他表示,由于医生来港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并会采取轮换的制度。
范鸿龄坦言局方已有“心仪”名单,希望内地推荐有份曾到本港抗疫的人员,“因为已经熟悉香港的运作,同某些同事已经合作得好好”,不过由于获邀来港的医生在内地身居要职,需要由内地方面核准来港。他表示,计划与现时海外医生的资格并不同,会由医委会根据有限度注册条例作审批,引入内地医生期间会坚守两大原则,包括以病人利益为依归,并需符合两地法规。
被问及日后内地医生会在甚么部门工作。范鸿龄仅表示,由于计划于过往从未做过,两地需要时间磨合,情愿做得慢些但制造良好开始,未来亦会考虑是否拓展至其他职系。他重申,计划不会影响医管局优先聘用本地医科生,亦不影响现职公院医生升迁,待遇会与海外来港医生划一。局方亦欢迎本港医生回到内地,但要视乎是否“行得开”。
范鸿龄:不影响港医生升迁
医疗生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表示,海外医生特别注册仍需时观察成效。他认为,医管局首阶段只是计划引入五至十名内地医生,预料他们较大机会并不是“落手落脚”于前部门当值,而是就疫情等突发事件进行策划的工作。林哲玄表示,今次提出的交流计划中,以有限度注册途径于医委会申请。由于过往海外来港医生进行有限度注册,亦需要机构例如大学作申请,计划亦只是沿用以往的规则,并加强内地与医管局的协调。
政府提出的计划目前只涵盖医生,不过根据医管局数字,公立医院护士的流失率较医生更严重。护理专科学院副院长陈子中表示,从内地引入护士是“远水不能救近火”。他表示,现时已经与离职的医护“逐个倾”,希望能够挽留人手。他期望,当局可以继续增加福利,例如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亦希望可以加大本地护士的培训,并增加副顾问护师的职位。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