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香港公务员薪酬应与工作绩效挂钩

2022-06-08 09:24

一讲到公务员绩效问题,相信不少人都好认同特区政府里有好多公务员是有能力、敢承担之人,无论是什么职系,他们有不少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被选拔出来的,多年来亦在不同部门接受过不同公务范畴的洗礼和部门文化的磨炼,他们成为公仆基本上都是会干事能干事的。但为什么社会上经常都会有不少负面印象,认为公务员行政效率愈来愈低,经常给人有做又卅六,不做又卅六的感觉呢?笔者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在公务员的个人质素上面,而是在管理制度上,有没有鼓励他们想干事,从而做到干成事

笔者认为,直接影响公务员工作表现的就是他们“铁饭碗”的性质。试想在一般市民眼中,公务员是非常稳定的工作,无论疫情多么严峻都不用担心公司倒闭和裁员,也不会被逼放无薪假。而在正常情况下,每年还有两次“加薪”机会,就算已经跳到顶薪,不升职都可根据私人市场薪酬趋势加薪,面对如此稳定、又多少带些论资排辈的升迁文化,面对薪酬不会明显同个人绩效挂钩的工作文化,在市民眼中,自然会容易养成一种惰性、“避事避难”的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相反,对于“手停口停”的“打工仔女”,疫情之下他们不但不敢想在家工作,仍然有工作都已经非常庆幸;他们更加不敢奢望加薪,只是祈求不会被要求放无薪假,甚至裁员,而重点是,他们亦都清楚明白,为了生活,他们不单止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更加需要“干成事”,因为在私人劳动市场,“打工仔女”升迁、加薪最关键的指标,就是他们的工作表现和绩效。

建立“干成事”工作文化

事实就是,今年高级别公务员的薪酬增幅指标一出就引起全城哗然,不少“打工仔女”对这个数字都感到诧异,认为是脱离现实。除了不认同他们可以在百业萧条的情况之下大幅加薪,更反映了不少市民对高级公务员的工作表现、绩效都未必满意,特别是第五波疫情期间,社区上每日不乏对公务员表现的批评声音。

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既然公务员的加薪指标一直都是参考私人企业的幅度,绩效管理上亦应该仿效私企,设立类似企业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将公务员的绩效同他们的薪酬挂钩。特别是高级公务员,应该为他们制订更多绩效指标,并在管理制度上令薪酬同所属决策局或政府部门的绩效挂钩,令他们对推动政策或措施更有承担,从而建立“不避事”、“不避难”、“想干事”,甚至“干成事”的工作文化。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政府应尽快开展研究,思考如何将公务员的个人工作表现,同部门的政策目标挂钩,着手处理技术性、条件性问题,并设立公平的表现评核方式。由公务员体系的最高层,逐步向下延伸至所有公务员。

颜汶羽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