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部分政府办公室"北迁",大增地积比北都成"新引擎"

2022-10-20 08:43

▲当局将兴建三条铁路及三条新干道, 推动未来发展。

除了增加公营房屋供应,行政长官李家超更预告,将全力加速两个大规模基建—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施政报告》表明,将北都会定位为驱动香港的“新引擎”,将成立两个委员会作监督及献策,并提高住宅用地及商业用地最高地积比至6.5倍和9.5倍,又建议部分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北迁”,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楼面面积。至于上届政府提出明日大屿计划之内的交椅洲人工岛,当局今年内会就其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网络及财务安排作出建议,明年进行环评,填海工程在2025年上马,甚至比原定时间表提早了两年。

建成后的北都会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西边藉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东边则发展康乐和旅游,包括在2024年设立五百公顷的红花岭郊野公园,以及逐步“解禁”沙头角作文化生态旅游,中英街除外,明年初展开地区咨询。

将设两委员会监督及献策

李家超表示,将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前者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作高层政策指导及监督,后者由财政司司长主持并由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当局亦会于明年成立专责部门,目标明年内制订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消息指,初期部门会有20至30人,包括首长级官员,部分为新设职位,另外也会与内地成立合作专班。

造地建屋方面,当局列出成效指标,在明年年下半年至2024年分阶段为在内的新土地发展项目制订发展方案,包括尖鼻嘴╱白泥╱流浮山、马草垄、新田科技城和罗湖╱文锦渡,以及新界北新市镇。至于已启动工程的大型项目如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会全力推进。政府期望五年内为所有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至于发展密度,住宅用地将以最高地积比率六点五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五倍为高;商业用地则提升至九点五倍。

报告亦规划多项亮点设施,包括文化设施群、专上教育院校、大型体育设施、医院网络、政府设施群等。其中特别提到,位处核心商业区而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楼面面积,将迁往北部都会区,带动该区发展并腾出核心商业区土地。消息人士表示,产业署一直有向各部门收集意见及进行检讨,部分不一定要邻近社区或服务社区的办公室或会迁至该区。

李家超又指,邻近大屿山的交椅洲人工岛将提供一千公顷土地,创建成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为香港发展扩容扩量,积极提升香港作为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的竞争力。他强调,支持明日大屿且会继续推进,“因为很急切要提交给立法会,推进交椅洲人工岛填海计划,所以在这里着墨交代,其他都是按同一想法推进。”

商业地积比增至9.5倍

规划目标包括增加公私营住宅单位平均面积一至两成,以及休憩设施及社区设施土地与人口比例分别增至每人不少于3.5平方米等。当局预料,全新铁路和道路网络将连接港岛西、大屿山及新界西北,并提供第四条过海隧道,优化香港整体的交通网络。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明日大屿将采用边填海边规划的形式,今年内会就人工岛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及财务安排作出建议,其后设3个月公众咨询,明年开展环评,填海工程在2025年上马,比原定时间表提早两年。

泓亮咨询及评估董事总经理张翘楚表示,交椅洲人工岛属于明日大屿一部分,设立核心商业区有助居民区内就业。不过,香港铁路或高架桥等都紧密连接,进出市区十分方便,此计划与庞大道路的投资相违背,造成资源浪费。
业界指未来私楼亦受惠

中原(工商铺)董事经理潘志明表示,现时整体市场上约有1200万方呎商厦空置待租,随着新供应落成,明年将增至约2000万方呎,相信需要多年才能完全吸纳,若交椅洲要设立商业区,并形成香港的另一个核心商业区,必须规模足够宏大,政府应审时度势及再作周详考虑。

普缙估值及咨询部助理总监兼专业测量师李隽杰认为,提高北部都会区的地积比率,是可以增加住宅供应,认为未来该区私楼亦会受惠,将会大幅增加住宅供应,以及写字楼楼面,以打造新一个核心商业区,以配合北都创科发展的需要,届时将大大增加北都的人口和经济动力。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叶文祺认为,北部都会区规划成为一个“都会区”,地积比率与港岛及九龙等市区看齐实属合理。

戴德梁行执行董事、香港估价及顾问服务部主管黄俭邦表示,增加地积比,是可以提高房屋供应和提高使用土地资源效率,以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亦能够推动香港往后持续发展。

255公顷“绿化地带”拟建7万伙

此外,发展局完成第三轮“绿化地带”检讨,再识别出255公顷具发展潜力的地带,预期可提供7万个单位,并在2024年或以前改划首批土地。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当中一半来自元朗及北区,其余在屯门及荃湾等地,短期内将展开工程可行性研究;又指今轮标准较以往宽松,即使有斜坡、涉及私人土地、与道路距离较远,亦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全港现时约有16000千公顷“绿化地带”,超过一半已知有明显发展限制,例如坡度较斜、具生态敏感性等;余下八千公顷中,1200公顷已纳入各项发展计划。不过《施政报告》指,发展局最新再选取了约255公顷有潜力作房屋发展的土地,预料可于短、中期提供七万个单位,在2024年或以前改划首批土地,并于2026年左右完成平整。而规划署明年会再完成检视余下所有“绿化地带”的发展潜力。

传一半来自元朗及北区

据悉,该255公顷中,一半来自元朗及北区,其余来自屯门及荃湾等。消息透露,是次为发展局第三轮“绿化地带”检讨,前两轮门槛较高,主要涵盖已平整及被破坏的土地;惟今轮标准放宽,即使有斜坡、涉及私人土地、与道路距离较远,亦被纳入范围之内。他另指,当局会在适当时候按优次个别审视郊野公园边陲用地。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