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 凿井引泉先民用巧思,今拧开龙头好水自来

发布时间:2022-10-19 11:05

f264d10c-69bf-4424-8bc1-21cc1bdaf61e

▲唐宋年间,菊湖为城内百姓提供了淡水资源,菊湖云影也列入宋羊城八景,图为画作《菊湖云影》。 (作者:刘思东、姚涯屏 来源:《历代羊城八景》)

7a80b0cb-4213-4752-a2f9-f1e37fc7213a

▲南越国宫署里的古井,用扇形砖砌筑井壁。

9b815cfa-99b3-4812-816b-5f04db2add3b

▲应元路附近的九眼井有两千多年历史。

6226eb78-b539-48a5-8c65-1ce0e7f19166

▲北京路附近的双泉古井。

5aa61afb-683d-4bfc-b506-7f103329ebfb

▲汉代杨孚古井在下渡路附近。

fec22e48-6e78-4016-bbbd-57852fd8340d

▲虬龙古井位于三元宫内,又名鲍姑井。

31b239b0-e56b-423a-b6ce-cdd61ef5ad00

▲下九路附近的五眼井凿于南北朝时期。

12f71189-9116-4b9a-99e7-f462616c234a

▲俯瞰越秀山东秀湖。

3e1def49-0301-4a4d-9468-6f56db42aae6

▲越秀东湖

5894b7aa-fa18-4408-ae75-1040f868942d

▲图为北部水厂滤池。(受访者供图)

7508a7fd-8f01-4182-8690-3a18aa2713ba

▲全程网办。(受访者供图)

66d0cb03-9791-421c-8240-4bebd2bb1ed9

▲俯瞰北部水厂。(受访者供图)

从逐水而居到挖井取水再到自来水流入万千家庭;广州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百分百,日供水能力居全国第二 。

水是生命之源。广州地处三江相汇之处,河湖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然而,历史上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每逢台风或枯水期,咸潮便会倒灌入城,千百年来,广州先民一直在为一口甘甜的好水费尽思量,凿井挖湖、引水担水,上下求索两千多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竭尽全力惠及民生,全力推进自来水工程建设,中心城区现已形成“四源共济、八厂互补”的优质供水格局,逾千万居民喝上好水。

饮水思源,从最初的逐水而居,到后来凿井引泉,再到从三江取水,自来水进入万千家庭,处处都有千百年来广州人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身影。古井、古湖、水厂镌刻着广州人的集体记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与坚韧。

【 两千年水忆】 

涧·井

九眼井,在歌舞冈之阳,相传尉佗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清·屈大均

南越王逐水建城

古井两千年未涸

两千多年前,秦军大将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并先后在中山四路一带开辟任嚣城、赵佗城。

在《任嚣城、越王城选址之谜》一文中,广州大学特聘研究员叶曙明称,把任嚣吸引到这里来的,一定有很多因素,但文溪无疑是其中之一。文溪是一条贯穿广州的主要水道,南北走向,上游是甘溪,甘溪的源头则在白云山的蒲涧——广州城北最大的水源,可谓广州的生命线。蒲涧水从磐石上流过,甘甜的泉水汇成流杯池,经濂泉飞流直下,始名甘溪。

甘溪注入金钟塘后,掉头向南。从这里开始往南的水道又名文溪,它经过上塘、下塘,绕过越秀山麓后又一分为二,东为文溪主流,西为文溪支流。西支流再分出北津溪,汇入兰湖(今流花湖一带)。

叶曙明认为,任嚣、赵佗因地制宜,依托这条“生命线”建城,东、西、南面全由天然的护城河围护,北部则有白云山、越秀山作依托,形成“金城环抱”的格局。

南越王建城后,先民开始挖井取水。而在自来水普及之前,千百年来,这成为广州城中人们喝水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发现了500多口井,分属秦、汉、晋、宋、明、清及近代等不同时期,印证了这里是人群聚居之地。这些古井也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其中,1996年,考古人员发现一口南越国砖井,井深尚存8.8米,至今未涸。考古人员认为,这很可能是专供赵佗饮用的水井。

为去除井水杂质,古人颇有创意。这口井的井圈用弧扇形砖叠砌而成,井底铺五块砂岩石板,石板中心和四周各凿一个圆孔,地下泉水就是从这五个小孔里渗涌上来的。石板底下铺了一层细砂,来自地下岩层的泉水,经过细密的过滤,水质更纯净。

凿井饮水千百年

古井留下故事多

不过,广州城内被称为“越王井”(亦称粤王井)的取水点并不在宫署内,而是在今应元路附近(广东省科学馆内),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代广东学者梁于渭撰有《越王井铭》一文,称此井“名雄蛮尉,味冠羊庭”。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亦记载井水不但味道甘甜,且有润肤之效,传说赵佗饮用此水,活到一百多岁,眼不花耳不聋。

在唐代,越王井是“深百尺余”的甘甜水井。五代时,南汉国主刘龑独占此井,称为“玉龙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时,虽然一城人都喜欢饮这口井里的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到。南宋番禺县令丁伯桂(1171~1237)比较开明,不但允许老百姓汲用此井之水,还对古井进行了修缮。他用一块凿有9个孔眼的石头覆盖井口,使9个水桶可以同时通过孔眼汲水,方便了百姓。从此,大家也将“越王井”称为“九眼井”。

清代初年,平南王尚可喜曾独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四周派兵把守。清代中叶,广州人口大增,越王井畔逐渐形成居民区,加上这里离衙门很近,一时间,官署里的人与平民都到此汲水。

20世纪50年代,越王井附近一带很多居民仍饮用这口古井里的水。如今的越王井已成为文物古迹,井上建了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九孔井盖残石尚存,旁边的“九眼古井”石碑向人们诉说着这口古井的“威水史”。

古人还对广州的水质排了名次。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知名学者黄谏来到广州。黄谏性喜品泉,品尝岭南各地的泉水后,他对鸡爬井的水最为推崇,并立“岭南第一泉”石碑于井旁。鸡爬井位于今白云区飞鹅岭下政民路77号。黄谏在《广州水记》里说,鸡爬井的水“味最美,经昼夜不变”,是广州诸泉之冠,故后人也称鸡爬井为“学士泉”。

在《广州水记》中,黄谏将广州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学士泉居第一,九龙、泰泉第二,蒲涧濂泉第三,悟性寺泉第四,双井街施水庵井第五,小北门外泉第六,洗白井第七,九眼井第八,居士泉第九,布政司及郡廨二井居第十。

清代是广州挖井最多的时期,有“三山、九井、六大名塘”一说。广州学者曾广衡所著的《广州杂钞》一书称,这“九井”分别是九眼井、莲花井、流水井、吊碑井、罗汉井、日泉井、星泉井、山水井和双眼井。清代中叶,广州人口众多,大街小巷、各坊各里都掘有独立井泉。富裕人家的厨房及花园里也会有水井。

广州有故事的古井还有很多:海珠区下渡路有凿于汉代的杨孚古井,至今仍可取水;越秀区三元宫内有鲍姑井,东晋年间的女医鲍姑曾用井水配红艾制药,救人无数;荔湾区下九路附近,凿于南北朝的五眼井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荔湾区花地街有烟雨井,曾以“大通烟雨”之景入选宋羊城八景;越秀区海珠路附近,宋代龙起井诉说着“仙羊街”的由来与传说。这些古井为世世代代的百姓提供水源,也默默见证着古城的历史变迁。

湖·泉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宋·苏轼

世世代代造湖引泉

古湖古泉映照智慧

据《三国志·陆胤传》记载,东吴交州刺史陆胤到广州,发现“州治临海,海流秋咸”。最凶猛的咸潮可以沿着北江往上涌,直抵清远飞来峡。这时,所有江水、溪水、井水都变得咸苦难饮。为了取得淡水,人们要么到白云山蒲涧源头取水,要么挖深井,但淡水井毕竟数量少,不够用。

三国挖湖蓄水,唐代开凿菊湖

陆胤决心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他动员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先在北城外越秀山脚凿湖积蓄淡水,又开凿河渠,把蒲涧水引入湖中,使民众在秋冬季枯水期有淡水可用。

这个湖的位置在今越秀公园东秀湖一带,最初叫“甘泉池”。自有此湖,广州百姓取水大为便利。陆胤离开广州后,人们在甘泉池边修筑甘泉亭(又名“陆公亭”)来纪念他。

然而,甘泉池并不足以解决全城人的饮水问题,池亦渐渐淤积。唐开成年间(836-840),卢钧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着手对甘溪进行大规模整治。他带领百姓重新整治甘溪源头,疏凿河床,随后又修浚了原来的甘泉池,清理淤泥,加固堤岸,蓄水给田,并兴建亭台水榭,种植木棉、刺桐等树木,使其成了人们喜欢的踏青之处。从此,甘泉池又有了一个新名字——菊湖。“菊湖云影”一景就曾进入宋代羊城八景。

苏东坡提议,宋代广州始有“自来水”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在去惠州途中路过广州。初次“领教”咸水后,他颇为不安,这样的水,百姓如何下咽?为此,苏东坡请人在元妙观(位于今中山六路一带)凿了一口井,凿井时还挖出一个石龟,所以就将井命名为“石龟井”。此井的水质一开始还不错,可惜后来也慢慢变坏了。

当时广州城内发生瘟疫,苏东坡认为这与水很有关系。他与罗浮山道长邓守安倾谈,商量出将白云山南麓蒲涧泉水引入城的水利工程方案,堪称广州自来水系统的雏形。

苏东坡写信给当时的广州知州王敏仲,提议在蒲涧的滴水岩下开凿石槽,蓄飞流直下的泉水,并用多管凿空的竹筒相连,作为水管,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把水导入城,后储蓄在以石头修筑的大水槽中,再用其他竹管作为分水管道,分流到遍布城市的小水槽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享用淡水。

针对维修问题,苏东坡提议,在每根竹管上钻小孔并塞住。有了这些小孔,日后即使发现水管堵塞,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明堵住的竹管,并进行更换,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这个构思比陆胤等人挖湖蓄水的思路又进了一步,王敏仲采纳了苏轼的建议,于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正式动工兴建引水工程,进一步解决了城内百姓的饮水难题。

清末广州出现首家自来水厂

清末,张之洞主政广东之初,广州城因饮水不洁导致疾病盛行,加上取井水救火太慢,有人主张开办水厂,张之洞同意了,并将水厂规划在增埗河,即现在西村水厂所在地。

不过,真正办成水厂的是两广总督岑春煊。张之洞离开广州后,上海商人李平喜、王声楷找到岑春煊,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来水的好处,同时声称这是“爱民”之举。1905年,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成立。这是广州建城以来最大手笔的供水变革。

广州自来水史上的第一个取水点就在增埗河。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在增埗河边征地70华亩(约46667平方米)建水厂。当时,自来水公司的不少工程师来自国外,设备也多从发达国家引进,使用的自来水生产工艺与当下的常规水处理工艺相仿。

1908年,自来水厂投产供水,3条水管分别通向西关、南关、惠爱路城区。但是,当时报装自来水的市民少之又少。自来水公司发现,广州百姓习惯从珠江取水,或打井取水。加上当时还有职业“挑水夫”,只要出一两个“仙”(100个“仙”相当于1个银圆),“挑水夫”就为街坊挑水上门。如果用自来水,当时一户人家一个月的水费,就足够买七八十斤大米了。因此,那时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自来水。

水费贵、用户少,导致自来水供过于求,成本很高,收入极少,年年亏损。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即便是住在西村水厂旁的自来水公司职工,都没能用上自来水。彼时,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仅18平方公里左右,全年供水3700多万吨,售水不足1300万吨,漏耗超过2400多万吨,漏耗率高达66%。

【上下求索】

扶桑遥报日将起,洪轰海底鱼龙惊。细濯咸池真皎洁,不比寻常乍明灭。——明·李秉同

应对咸潮新招迭出

三道防线压咸补淡

在古代广州,咸潮是老百姓总也避不开的烦恼,你道为何?原来七千年前,广州城南就是浩瀚无涯的南海,伶仃洋海潮一度可直拍越秀山南麓。今日海珠区赤沙一带留有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证明遗址往南100多公里的陆地,都曾是海洋的一部分。

漫长岁月中,每逢海潮上涨,咸潮便把珠江水托起,大举倒灌进陆地,特别是台风季或秋冬枯水时节,咸潮更是逞凶肆虐。仇巨川在《羊城古钞》称,古人形容咸潮涌来时,虎门外的海面“入夜则海水纯丹,火光万里”,情景比较惊人。

如今,它已基本不会妨碍广州人喝好水。2021年冬,包括东江、西江、北江在内的多处水源来水持续偏少,加上珠江口咸潮上溯强劲,其中东江承担广州城区将近三分之一的供水任务,供水形势最为严峻。为化解珠江三角洲供水严峻形势,广东多地筑牢供水保障“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本地水库群通过蓄水补库调度,实现“灌满门前水缸”;“第二道防线”近地水库通过提高蓄水位,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第三道防线”流域远端水库群持续向下游补水,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立方米水。

依据天文大潮规律,工作人员按照小时调度,调整东江三大水库的出库流量,精准精细调度压咸。2022年2月13日~19日,水利部正式启动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应急补水调度,通过调度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和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同步加大流量向下游补水,有效压制珠江口咸潮,确保了天文大潮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当代之巨变】

五层楼下五羊城,山有清光水有声,山不解愁水不老,愿随山水过平生。——羊城竹枝词

铺设八千公里管网

保障千万市民饮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自来水事业飞速发展。1950年,广州从长堤敷设水管直通“河南”(珠江南岸),海珠街坊结束了没有自来水喝的历史。1957年7月,白鹤洞水厂建成,芳村街坊首次喝上自来水。

上世纪60~70年代,广州扩建西村水厂,建成黄埔、员村、河南、车陂、石溪、江村、新塘等水厂,保障广州供水安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广州两次扩建江村水厂、两次扩建新塘水厂、两次扩建石溪水厂。1995年,取水点选址东江刘屋洲的西洲水厂仅用一年时间建成,给当时增城、黄埔、天河街坊供应自来水。

南洲水厂:让逾百万街坊喝上好水

进入21世纪,广州常住人口跃升至千万级别;几十万师生陆续入住刚建好的大学城;珠江新城开始如火如荼建设;海珠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用水需求飙升。广州决定将南洲水厂建成一座当时工艺最先进的大型饮用净水厂。梁联坚是当年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他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会监测若干个水源地水质。最后,南洲水厂取水点定为北江顺德水道,其水质达到Ⅰ~Ⅱ类标准,且这一水源取水点远离珠江口,可免咸潮袭击之苦。

2004年,南洲水厂落成,一年多的建设速度可谓飞快。上万人的施工队伍24小时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硬是把通常需四年完成建设的南洲水厂在一年多时间内建成,把北江好水送到海珠区、番禺大学城、天河区逾百万街坊家中。街坊喝上的自来水在水质、口感、气味等方面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比肩欧盟标准的好水。原来,相比普通水厂,南洲水厂增加了3道新工艺,分别是原水进厂时首先用臭氧预处理,常规过滤后再进行后臭氧处理及生物活性炭过滤。由此,南洲水厂的通水成为广州人喝水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西江引水工程:让600万人改饮优质水

从2006年开始,广州迈开更优质的供水步伐。这一年,广州筹备给新塘、西洲两间水厂动一台大“手术”——建设生物预处理新型深度处理工艺系统。其中,新塘水厂的曝气滤池和生物预处理系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这个系统能降低原水中的氨氮、耗氧量等指标,让东部市民在亚运会前夕喝上更甘甜的好水。

广州也盯上了水源更优质的西江,并于2007年投资约90亿元,正式实施西江引水工程。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连续20多年检测的结果显示,西江水量丰富,水质指标常年处于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个别指标甚至达到Ⅰ类,是理想的取水水源。

建设过程困难重重。工程的取水点在佛山三水思贤滘下陈村,西江水得经过36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穿越3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多条主要市政路、9座大型桥梁、3条主要航道、47条大小河涌,才能来到广州。成千上万的工程人员排除万难,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当代广州最长的“地下人工河”:在地下造了2条直径为3.6米、单管长46.5公里的原水主干管以及共计23.8公里的原水支管,将西江好水送入广州的西村、石门、江村3家水厂。

这3家水厂的水源原本靠近市中心。2010年国庆节前夕,3家水厂全面改用西江水,水厂添加的净水材料少了,微生物含量降低,街坊的毛巾更耐用,喝水也更放心,越秀、荔湾、白云及天河共600多万市民受惠。

5G智慧供水:惠及约150万人

2019年初,北部水厂一期(60万立方米/日)正式投产,广州有了第一个5G自来水厂,通过“天上有云(智慧供水云)、地上有格(供水网格管理)、中间有网(互联网+供水服务)”,实现5G安防、5G巡检、智能化管理,保证用水安全,打造出行业智慧供水典范。

同年9月,北部水厂超滤膜车间通水运营,这是国内最大规模、采用膜处理先进工艺的水厂,打通了白云区、花都区等北部居民的供水瓶颈,惠及约150万人。白云区北部8村1居的数十万居民从此也用上了自来水。超滤膜处理技术是先进的第三代净水工艺,处理后的水更清纯、更通透,出厂的水可直接喝,代表着未来水处理的发展潮流。

广州城市供水保障格局不断优化,目前已构筑起东江、北江、西江、流溪河“四源共济、八厂互补”优质水源新格局。8间水厂分别是西村水厂、石门水厂、江村水厂、新塘水厂、西洲水厂、南洲水厂、北部水厂、穗云水厂,这些水厂护佑着广州城市发展的梦想。

2019年,广州中心城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至519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达16.94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新丰江水库;市政管网长度7975公里,相当于广州至北京两个来回;服务人口超1100万人。

据广州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如今,广州日供水能力达841.67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二,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100%。

上下求索两千多年,广州人寻找好水的步伐从未停止。2022年8月31日,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动工仪式正式举行,将采用北江水源,新建花都自来水厂,首期规模为供水40万立方米/天,远期规划供水100万立方米/天。花都水厂建成后,将填补花都区、空港经济区等区域的用水缺口。

2018年8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据悉,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7.87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用水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数说

广州自来水百年史

●1905年,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成立。

●1949年10月前,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约18平方公里左右,全年供水3700多万吨。

●1950年,广州从长堤敷设水管直通河南,海珠街坊喝上自来水。

●1965年,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用水人数达193万,全年售水量1.3亿吨。

●1995年,广州城区全年供水量突破12亿吨,比1965年增长约9倍。

●2007年,广州市实施西江引水工程。亚运前越秀、荔湾、白云及天河共600万市民喝上了西江水。

●2019年,广州中心城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至519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达16.94亿立方米。

●如今,广州市37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841.67万立方米,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100%。

地名水忆

广州地名中有许多与水井有关,如三眼井、莲花井、流水井、双井街、福泉街、甜水巷等,成为千百年来广州人的共同城市记忆。

1.蒲涧濂泉:位于广州白云山麓,白云山景区南门附近。宋代羊城八景之一,蒲涧为“东坡引水”的起点。

2.福泉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附近,今留有吊碑井古迹,系广州九大名井之一。因为过去井中有块刻满符箓的石碑,斜伸出井壁,故称吊碑井。

3.甜水巷: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光塔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呈南北走向。甜水巷由于巷内井水清且甘甜而得名。

4.流水井: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广州有全国最多的清代书院,如今北京路附近以流水井、大小马站为核心的3平方公里区域里,“庐江书院”“西湖书院”“濂溪书院”等数百家书院集中分布。

5.双井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南起盘福路,经朱紫街,止于象岗山以西。双井街上曾有一口浅浅的双眼井。古井小巧玲珑,一到春夏,井水还会溢出地面,街名由此而来。

——引自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周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