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凿万刻成印模,一扣一拍饼飘香

发布时间:2022-09-11 17:10

木刻饼印承载民俗文化曾是百姓家庭必备品

中秋临近,月饼飘香。在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前,月饼大多需通过木刻饼印制作,因此,木刻饼印也曾深受饼家、茶楼、酒店及居民家庭欢迎,是千家万户生活过节的必备物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刻饼印逐渐被成本低、制作便捷的塑料饼模替代,雕刻饼印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今年67岁的佛山市级非遗佛山饼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海成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者之一。他从事饼印雕刻已有50载,见证了木刻饼印的兴盛和式微。在他看来,承载着民俗节庆文化的饼印,已不再是单纯的制作饮食的工具,更在佛山人心中是一份情怀、一缕乡愁。

w1a

杨海成(左)向记者展示饼印作品。

昔日,糕饼印模多用各类木料精雕细刻而成,也有用陶瓷及金属制成的,种类繁多,式样丰富。在不同地区分别被称为饼模、糕板(版)、饼印、粿印、粑模、花戳等,广府地区多叫饼印,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的相关记载,佛山饼印有约三百年历史,深受广府地区的民俗和饮食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姿态,其生产工具属性凸显。佛山饼印以中秋月饼印为大宗,亦有色饼印,如杏仁饼、佛公饼、炒米饼等。

清末民初,佛山已出现“饼印行”行会组织。其中一位饼印传人冯碧山在佛山水巷,即如今的福升商场的位置开铺,名为泗和饼印店。后来,冯碧山将手艺传给儿子冯柱基,冯柱基又将此项传统技艺外传给徒弟劳游镜。

 “我小时候住在建新路一带,当时那裹是石刻一条街,我很喜欢看别人雕刻。17岁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当时的佛山市工艺厂工作,进厂初期我学做有机玻璃工艺品,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于是就跟着师父劳游镜学习雕刻饼印了。”杨海成回忆道,因为悟性好、勤奋好学,自己很快便能够独立雕刻出完整的饼印了。

w1b

用饼印制作的猴子抱桃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佛山木刻饼印还很畅销,有华人的地方都是销售市场,除了国内,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订单也很多,有时候一个订单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饼印需求。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佛山天海酒家、佛山宾馆酒家、佛山公兴隆饼家等都用过我们的饼印。”杨海成感慨说,那时候每年四月到六月是最繁忙的时候,厂裹有木工专门做锯木等基础工作,雕刻师傅只负责雕刻工作。因为雕刻技艺精湛,1979年,杨海成雕刻的饼印“蟹印”还获得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凹雕突破奖”。

当时,月饼印多为饼家、酒店、商家订做,而色饼印则除了饼家作生产工具外,也深受城乡居民喜爱。佛山很多家庭都备有几款乃至十多款常用色饼印。这些饼印除了中秋节使用外,过年、贺寿、婚嫁等重要节庆日子上也是重要工具。

w1c

杨海成的饼印作品。

杨海成说,饼印于饼而言,就像衣服和人的关系,“饼印兴盛时,每年有不同的流行款式,可见当时饼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1982年,劳游镜和杨海成离开佛山市工艺厂,共同在莲花路开店进行个体经营,做木雕、饼印产品,直到1994年关门歇业。之后,虽然不再开店经营,但杨海成继续坚守着雕刻饼印这门手艺,在家中设立了工作室。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木刻饼印的销量就很小了,因为塑料饼模、机械化流水线等出现,来自各大酒楼和民间的订单都很少了。”至此,饼印慢慢式微,直到2011年,佛山饼印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杨海成被评为佛山市级非遗佛山饼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图 景瑾瑾

星岛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