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人消费增加,连带的小费金额也跟着水涨船高。新数据证实消费者在餐馆给小费更多,然而一般人对帐单上“建议”的小费比例越来越高,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给得恰如其分,如同对消费社会熟悉度的考验。
一些美国人感到不安的不是在餐厅给小费,因为他们本就明白在餐厅应该给小费,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原本通常不需要给小费的地方也被要求小费。研究小费的美国礼仪专家,将“小费压力”归因于疫情冲击、通货膨胀以及要求小费的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一些数字的数化看出:
调查显示,由于大量平板电脑支付系统的普及,要求所有类型的企业提供小费,消费者感到捉襟见肘。营销学专家表示,由于数字支付方式会自动提示客户给小费,因此许多人感到被迫给小费。亚特兰大某家公司表示,自从2021年8月他们开始使用手持平板电脑处理信用卡以来,他们领到更多小费。从每班50到80美元的小费,变成平板电脑200到300美元的小费,换句话说,小费收入增加了一至两倍。
美国的礼仪专家建议在饮食店以及叫车服务上给小费,外出就餐应支付不少于一成五的小费。然而消费者不必拘泥于屏幕上建议的小费百分比,尤其是在金额被夸大的情况下。如果决定在某些情况下不给小费,也不需感到尴尬。
其实,排拒现有小费文化的不仅仅是顾客,还包括餐厅老板。亚特兰大等城市,越来越多主厨兼老板转向全包服务模式。 每位客人的账单现在包含两成五的费用,由员工均分小费,用于支付带薪休假时间。据说客户很快的接受并了解原因,消费者明白万物皆涨的现在,经营餐馆有多不容易。根据餐厅研究公司 Technomic 的数据,去年美国约有63万家餐厅。 这比疫情前减少了大约7万多家,当时美国有70万家餐馆。预计到2026年前美国的餐厅数量也不会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小费的意义除了多寡之外,还代表了顾客对服务的感谢。讲究些的还会看着对方的眼睛,郑重地说“请”和“谢谢”,并祝他们有美好的一天,算是餐厅礼仪的一部分;给小费时间点的拿捏,也有说法。在不必给小费的亚洲地区消费,有些人吃完给小费,那是感谢;还有些人在乎用餐全部体验,更倾向餐前先给小费,算是“打点”,确保服务的品质稳定如一。
餐馆生存的艰难和小费的变化,显示出消费条件的变化。就许多家庭而言,外出用餐是最常能够控制的开支,尤其在疫情或通胀时期。如果小费超出合理范畴,一般家庭可以选择外带或外送,形成另一种制衡。因此小费的互动及拿捏,如同是社会经济的现实缩影。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