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热浪灼人,气候危机呼唤改变

发布时间:2025-06-29 13:40

一场史无前例的热浪正席卷美国中西部至东北部,覆盖纽约、费城、芝加哥等核心城市,超过1.1亿人在高温警报下艰难喘息。纽约市长亚当斯警告市民“气温将接近或超过华氏100度”,芝加哥应急部门紧急呼吁民众照护长者,多地政府被迫开放冷却中心。这样的场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气候危机持续恶化的残酷缩影——过去十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去年更是刷新了全球气温峰值。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指出,2025-2029年全球气温将持续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86%的概率至少有一年升温超过工业化前的水平平。热浪频率与强度的飙升正是这一趋势的具象化——1960年代美国年均仅遭遇两次热浪,而2024年已激增至8次,且持续时间与破坏力显著加剧。科学家警示,石化燃料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迭加,将地球推向不可逆的临界点。尽管《通胀削减法案》试图推动能源转型,美国作为历史累计碳排放第一大国,其政策力度仍远落后于危机蔓延的速度。

热浪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上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裂痕。低收入社区因空调设备短缺、绿化匮乏沦为“高温监狱”,外卖员、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被迫在致命高温中维持生计。就此,世界经济论坛做出过预测,到2030年高温将导致全球年损失2.4万亿美元生产力。

老化的电网在制冷需求激增下濒临崩溃,今夏美国空调能耗同比暴涨37%,多地实施轮流停电;而冬季风暴中曾瘫痪17万使用者的电力系统,暴露了基础设施在气候灾害前的系统性脆弱。

越来越高的气温不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更被证实加速基因层面的衰老。若放任升温,本世纪末欧洲或因极端天气死亡超230万人——这一悲剧预演正在全球蔓延。

当前美国的应对机制存在缺陷。高温预警依赖气温说一句,却忽视健康影响指标(如湿球温度、夜间高温持续性),导致公众未能及时感知真实风险。钢筋混凝土的大城市加剧了“热岛效应”,绿地不足则迫使民众放弃户外活动,进一步牺牲身心健康。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极端高温下人们主动回避公园,陷入“室内囚徒”困境。

德国整合气象与健康资料的预警机制、加拿大“热岛改造计划”通过增绿降暑,均为美国提供现成模板,但联邦层面仍缺乏规模化投入。

面对“高烧不退”的未来,需要做的有很多。如果能将清洁能源投资扩增至现有规模的数倍,严格限定化石燃料淘汰时间表,才有可能从源头上遏制升温。另一方面,扩大植被与水系覆盖,改造建筑反光材料,将绿地纳入基础设施核心规划,有希望破解“热岛效应”的恶性循环。未来不但要建立全民气候适应计划,为弱势群体提供空调补贴、带薪热休保障;还需要重构高温警报体系,引入健康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实现精准防灾。

热浪终会退散,但文明的韧性取决于此刻的选择。当下一代质问“你们为何沉默”时,答案不应是空调压缩机的嗡鸣,而是清洁能源的清风、树荫下的笑语,以及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