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4.7公里、规模远超中环湾仔绕道的中九龙绕道,估计可在年底通车。许多司机万分雀跃,毕竟区内现有主要干道已经非常挤塞;反观,中九龙绕道却有着路直少弯、路程短、有助节省燃料费和时间等优点。此一绕道之启用,必可改善黄大仙、何文田、九龙城一带的交通状况,实属上佳的交通基建,所创造的整体社会效益毋庸置疑。现时使用者最不爽的,只是绕道有收费安排而已。
许多频繁进出市区的司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九龙空间狭窄、人多车多,出行前总须预留较多时间。一俟中九龙绕道正式通车,上述情况将被迅速改变——到时在繁忙时间往返油麻地和九龙湾,车程将由30分钟(未计塞车)大幅缩短至5分钟;在将蓝隧道配合下,往来油麻地和将军澳市中心,车程则由65分钟大减至12分钟。绕道的建造费虽高达580亿元,但只要看看上面提及可以缩减的行车时间,大家应会觉得这笔钱花得其所。
财赤下必须开源节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酝酿中九龙绕道的时候,以至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时,政府都没有提过要收费,导致社会形成了可以“免费使用”的期望;故此,当运物局说要收费,司机难免觉得被“打荷包”。
此一时彼一时,在目前的财政状况下,尽管政府未必愿意坦白承认,但确有千方百计打司机主意的想法。事实上,在油麻地段(2017年)和九龙湾段(2019年)动工之时,根本没有人料想到会发生新冠疫情,看不到财政储备将会蒸发一大部分。财赤这个新形势一旦出现,开源节流、勒紧裤头可谓在所难免。
年初《预算案》公布时,陈茂波说过“政府3年前取消了一些主要隧道和干道的收费,部分隧道的收费亦超过30年未有调整”,这是一个清晰不过的讯号。由此观之,城门隧道、香港仔隧道收费加价至8元,以致中九龙干线收费10元,并不令人托异。说是“用者自付”也好,为了减赤而开源也好,客观上确是打使用者的荷包。
现在实施收费,“技术问题”已经不存在。传统上,隧道要若收费,必须在市区设收费广场,这样一定挤压香港的城市空间。惟现时我们有了毋须停车缴费的“易通行”系统,车辆不必排队,即可从容付款,也就不必担心会加剧交通挤塞。既然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收费自然水到渠成。
所有交通基建都要满足打通城市经脉、提升社会整体运作效率的目标。鉴于东九龙绕道太方便,如果免费使用,可能一通车就饱和,以致无法为日后市区和将军澳的车流预留容量。因此之故,实施收费以保留调节需求的工具,并非完全不可取。
免费使用或一通车就饱和
但具体的收费水平应当小心衡量——太贵,司机未必愿意使用,意味旧路继续塞车,也可能加重民生负担;太便宜,政府可获取的收益少得可怜,不能回本,遑论减赤。10元是不是一个可以达致最佳效益的水平,可以讨论,政府亦应解说清楚背后的数据估算。甚至有没有按时段浮动收费的计划,也不妨拿出来讨论。但大方向是确定的,即一定要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