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蔡晋:破局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与精准引进专才

发布时间:2025-06-09 09:10

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数据显示,预测到2043年,香港银发人口比例将攀升至35%。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面临断层,例如升降机/自动梯技术员的从业人员出现高龄化且人数不足;安老院护士缺口高达千人。面对这一挑战,特区政府近日推出双轨应对措施:对内发展银发经济,30项措施撬动长者消费与生产力;对外引进1万名技术专才,填补8大关键工种缺口。解决老龄化社会困局,这两条路径并非割裂而行,而是互为支撑的协同之道。

老龄化

在释放银发经济潜能方面,香港展现出区域协同的前瞻视野。当前跨境养老需求激增,但大湾区保险、医疗服务互通仍有待提升。政府助力推动的“照护食湾区标准”迈出关键一步,将成为首个由香港主导制订的大湾区银发经济标准。同时保监局正推进跨境养老金融产品试点,涵盖大湾区医疗及养老设施服务对接。届时长者可在中山、珠海等传统港人聚居的城市入住养老社区,享用符合香港标准的软餐,同时通过香港保单覆盖医疗开支,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正是区域融合的价值体现。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也很重要。目前,“AI+养老”智慧产品可谓层出不穷,不久前本港一个展会上,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间展商,带包括AI康复系统、便携式AI诊断系统等多项前沿科技成果前来参展。然而有本港大学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乐龄科技”的整体认知虽有上升趋势,但产品信息不足与价格高昂构成主要障碍。四成受访者认为,现时政府对大众购置乐龄科技的资助不足,亦有九成受访者期望政府能扩展长者医疗券计划的涵盖范围至购买乐龄科技产品。要改善这一局面,需建立覆盖研发、推广、支付的全链条方案:例如面向市场的乐龄产品应通过适老化认证;考虑在全港18区设立社区智慧养老体验站;向中低收入长者发放“乐龄科技券”降低使用成本等。只有让科技真正适配需求而非制造障碍,智慧养老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在释放银发生产力层面,香港虽无强制退休年龄,但在职场中长者求职仍有不少局限。例如可参考新加坡《退休与再就业法》,立法禁止招聘年龄歧视。在老龄化问题同样突出的日本,早在2013年就实施了的《高年龄者僱用安定法》,十几年来几经修订,就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严重断层。

在研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的同时,特区政府亦已采取了更具时效性的务实举措——通过引进技术专才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燃眉之急。

技术专才引进计划公布后,社会各界亦有一些质疑。有劳工界议员毫不讳言:18500港元月薪能否支撑专才家庭在港生活?配偶不受限就业会否冲击本地岗位?更核心的是质量管控——若无严格标准,输入的技术力量恐难达到香港要求。

针对这些现实关切,香港需要建立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在引进专才的同时保障本地劳工权益。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维度构建防护网:

在就业市场保护方面,关于专才配偶来港就业要有所权衡,在本地银发族就业集中的行业,仍要以本地银发族为先。这样既尊重专才家庭团聚权利,又能避免对本地基层岗位的冲击。

质量把控上也需要双重保险。例如可以对引入专才实施“双考机制”:申请者除需在原籍地通过技能考核外,抵港后半年内必须通过香港专业执照考试。需要两次考试均通过,才可获得正式留港工作资格。

在薪酬保障方面,现行的技术专才引进参考工资水平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议根据市场实际供求情况适时调整。

同时配额管理必须保持弹性。对于院舍护士等急缺工种,可允许适度上浮配额;对电工等本地供给逐步恢复的工种,应及时移出引进清单。

归根结底,双轨协同的所有举措都须服务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与民生福祉的总目标,因此监测机制至关重要:发展银发经济方面,政府预测未来60岁以上群体消费将从2023年的3420亿港元增至2034年的4960亿港元;长者就业方面,可通过增加中高龄招聘会、弹性就业等措施,提升长者劳动参与率,这些具体数据都需要同步监测,以便及时优化调整。专才计划则应跟踪职位留存率及本地技术工人培养情况,可由劳福局牵头跨部门督导组,定期比对数据,避免政策内耗。

香港正将长寿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能通过引进技术专才保持城市运转效率,又善于挖掘银发群体的消费潜力和社会价值。香港的经验表明,应对老龄化不是简单的资源配置问题,而是需要建立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温度的发展模式。双轨协同的要义是要平衡“经济帐”与“人文帐”,在人口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平衡之道尤为重要。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