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会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少机构因而著力推动ESG,即环境(E,Environmental)、社会(S,Social),以及管治(G,Governance)方面的发展。ESG在商界较常听见,但由于气候变化会增加灾难风险,所以框架理念与非牟利机构同样息息相关。香港红十字会作为人道机构,近年将ESG纳入发展方向,透过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行环保以减少灾难对社区造成的影响;机构又成立“Green the Red”环保小组,将绿色文化融入机构日常运作,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
不少“Green the Red”的成员热衷于环保,因而自动请缨加入小组。而为宣扬环保讯息,成员努力于机构内推动相关政策方向及活动,包括节庆回收活动,例如在农历新年回收利是封;在圣诞期间,推出“绿色圣诞贴士”,提醒同事不要在装饰上使用喷条、喷雪等破坏环境的物料。
▲香港红十字会早前于大楼举行“分类回收展览”,展出同事的回收物品,藉此推广回收知识。(香港红十字会提供)
▲净滩日活动让同事身体力行,为环保出一分力。(香港红十字会提供)
设分类回收展览 加强回收意识
机构事务副经理兼工作小组成员Kelvin形容,他们曾检视机构所弃掉的垃圾,再反思如何加强同事的回收意识。Kelvin指,今年夏天,小组在机构大堂举行分类回收展览,透过收集同事的回收物品,讲解减废环保等概念。Kelvin分享﹕“我们将回收物展示出来,当中有洗衣液瓶、豉油玻璃樽等,就是想让同事知道,很多物件都可以被回收。”
除回收行动,工作小组亦与机构内的备灾服务团队合作举办活动,如早前曾举办大澳净滩日,让同事走出办工室,亲身了解日常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Kelvin认为活动让同事获益良多:“去年大澳风灾时,很多垃圾都被吹到海边。住在沿岸的居民指,当下次打风落雨时,垃圾有机会吹到他们家中。今次活动让同事明白到,我们掉弃垃圾后,并不是眼不见为净,垃圾会切身影响居民。因此,居民除了面对风灾水灾外,他们更要面对由海洋垃圾带来的衞生问题。”了解居民面对的问题后,同事亦于活动当天帮手清理沙滩上的垃圾,合力改善社区环境。
订定减碳排放措施 鼓励采纳环保指引
在政策层面,工作小组为机构订定“ 2028年减少15%的碳排放”的目标,并推行相应措施,例如在2024年开始设立绿色采购指引,期望同事与供应商合作时考虑采纳环保指引,包括采用再造纸等。Kelvin解释指引的用处:“同事订购纪念品时,都是买得愈多就愈便宜;但我们更要考虑的是用量,如果产品用不完,只会佔据地方和造成浪费。”他鼓励源头减废,从产品设计时已考虑物料能否回收。
Kelvin担任了工作小组成员2年,坦言在机构推行环保政策时,遇过不少难关。例如他们起初没有做“碳审计”的经验,不清楚相关指标及数据收集方法,于是请教相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同事亦需要时间让适应及认同绿色文化。Kelvin举例,机构大楼在数月前开始,分阶段停止在洗手间及茶水间供应抹手纸﹕“我们希望做到源头减废,首先在办公的楼层推行这个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同事也逐渐适应了。”
▲香港红十字会于“香港可持续发展奖2024”中获得“卓越奖(大型机构组别)”及“非政府机构/非牟利机构/社会目的组织特别奖”,由行政总裁/秘书长苏婉娴女士(右一)领奖。(香港红十字会提供)
香港红十字会近年在ESG方面获得不少认可,包括总部大楼获得香港绿色机构认证(2022-2024)、升级再造产品肩包获得“香港智营设计大赏2024”银奖等。机构早前又于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举办的“香港可持续发展奖2024”中获得“卓越奖(大型机构组别)”及“非政府机构/非牟利机构/社会目的组织特别奖”。未来,香港红十字会会继续推行环保,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提供人道服务同时减少气候灾难对社区造成的影响。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