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近默未黑,窥见微光 – 苏媛

2022-09-11 17:21

hei

陈育强作品《仨》(左)及《明灭》(右)。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黑,究竟是一种颜色? 还是一种概念? 黑之中,包含多少不同的层次和故事? 对香港艺术家陈育强、罗家南、凌佩诗和施美婷来说,“黑”又代表什么?

“颜色是光投射在对象上的折射结果,颜色显示世界的多样性,也显示人感观世界的丰富性,当光退去,颜色也消失,剩下只有静默,犹如黑洞,没有反应,没有回音,是没有尽头的未知,通向终极的神秘。” 此番对颜色的见解是来自香港著名艺术家和资深教育家陈育强,也是他对新展览名称《近默未黑》的解释。 《近默未黑》集合了陈育强和三位年轻本地艺术家罗家南、凌佩诗和施美婷的近作,四人以不同媒介创作的作品,以黑、灰之间的变奏为主,在没有其他颜色的装饰下,探索一种将黑未黑的微妙境界。

近年退去教职专心创作的陈育强表示,三位年轻艺术家一直对“黑”有不同的演绎,于是提出联合举办这次以“黑”为主调的展览,更笑称与年轻艺术家合办展览是件赏心乐事。 陈育强是次展出《一烛》水墨系列作品,书法一直是他创作的骨干,《一烛》系列的蜡烛便是“一”,看似简单,却变幻无穷,烛火从“一”字散开,随空气飘荡成不同形态,气韵生动,犹如创作者的内心独白。 苍劲有力的蜡烛与飘移不定的烟火,形成有趣的对比,墨色深浅变化,是《近默未黑》的最佳注脚,正如他在展览前言所述:“艺术的表达,有时就是自设于将黑未黑的空间,在隐约间窥见微光,也藉微光抓住现象世界的角落。” 水墨画的美学不仅指向用最简单的物料,表达最丰富的效果,也是一种追求素净节约的态度,这种取态也让人在狭窄的范围中追求变化和丰富性,在雅淡中发现颜色的余韵。 当然,水墨画在这里不过是一个比喻。

探讨黑与灰的可能

《近默未黑》的三位年轻艺术家同样探讨黑与灰的各种可能性,他们的创作媒介和手法各不同,结合一起,效果令人相当惊喜。 在英国雷丁大学获得艺术硕士的施美婷,以陶瓷创作为主,她把展品《人造花》系列挂在画廊近门的弯曲白墙上,不同层次的黑白灰陶瓷花朵,恍如从墙里绽放出来。 她的灵感来自植物的有机外观演变出来的抽象几何元素,而花朵本应是柔软,施美婷刻意以圆锥体的花瓣整合花开的形态,令花朵变得“硬朗”,中间位置则由锥体尖端组合,又凸显了花朵的脆弱,令《人造花》有另一种娇柔美态。

hei1

施美婷以圆锥体的花瓣整合花开的形态。

hei2

《人造花》系列挂在画廊近门的弯曲白墙上。

另外两位艺术家均毕业于中文大学,是陈育强的学生。 罗家南毕业于2013年,曾多次参加香港及海外的展览和艺博会。 罗家南以墨水作画,《我很好》系列包括三十幅墨水纸本画和单频道动画,他利用针笔和点描方法,以无数尘粒般的墨点组成不同的嘴形,经过长时间的绘画后,再制作成仅几秒的动画,显示嘴巴说出“I am fine”时的变化。 他表示,“你好吗/我很好”是学习英语初期的会话模板,也是大家常用的问候语,而“好”像一种满足各方期许的标准,我们为了成就和维持所谓“好”的形象,必须付出代价,战战兢兢地扮演他人眼中的成功者。

hei3

罗家南作品《我很好》。

凌佩诗于2012年毕业,曾在冰岛参加艺术家驻地计划。 她一直对肉眼看不到、需利用工具才能看见的物质很入迷,例如细胞,展品《传送》及《接收》就是基于神经细胞的显微镜图像制作,而风景画就以卫星图像为基础,创作过程和步骤颇繁复。 凌佩诗的作品是以无数不同大小的纸碎拼凑合成,她把过程视为另类绘画,画面的纹理并非传统笔墨线条,而是纸张和数码影像放大后,在没有草图下解构和重组,过程中每每出现偶发情况,让作品呈现如附有细胞演变的特性。

黑与未黑之间有无数的可能性,在这个近默的淡雅空间,你会发现,相比万紫千红,也许这里更余韵无穷。

hei4

凌佩诗作品《路线一》。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