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方法提升香港青年爱国意识

2022-07-21 09:01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但近年香港受到修例风波等违法暴力活动的冲击,有不少青少年参与其中,多少反映过往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缺失,部分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较淡薄,容易受人唆摆而误入歧途。

对国家的“认识”不等于“认同”。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小学、中学以至高等院校的课程,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香港与国家的密切关系、国家历史、近代发展成果等内容。但这些国民身份认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欠立体,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导致许多年轻人未能对国家成就、面对的挑战感同身受。根据2018年新民党发表的《青少年国民身份》研究报告,逾九成半受访香港青少年曾到访内地,还有近一半人习惯浏览内地网站,但年轻人对国家认同感不足,许多年轻人只视内地为旅游热点,未有建立家国归属感。

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过往在课堂、课本讲述大道理,转变为举办一系列爱国主义活动,结合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文化,使他们更能置身其中,有所感受。正如近日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所言,升国旗及奏唱国歌,有助学生建立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令他们感受到香港与国家血脉相连。透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对所学内容认识更深刻。

至于目前的一些学科考察、课外活动,也要与时并进。学校可结合近年的文物古迹打卡风潮,安排一些具教育意义的古迹行山活动,例如到访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让学生从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等与抗战相关的历史古迹,体会到抗日战争中香港沦陷时,港人先辈与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同心抗日、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为推动学生关心国情,教育界亦要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民间联系,包括多举办吸引内地与香港年轻人一同参与、互动的课外活动,先从两地年轻人都热爱的潮流文化、体育活动入手,与内地院校合办运动会、网上游戏比赛、电竞比赛等。教育局应推动校方鼓励更多学生成为爱国教育大使。如今社交媒体流行,教育界可举办更多社交平台短片拍摄比赛及相关培训,并透过学校的校园电视台,鼓励各学校成立国情信息平台,传播国情教育内容。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指出,作为一国之国民,要对国情有所知,继而存有温情与敬意,“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还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国民身份认同,让他们在未来更主动把握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机遇,成为对香港、国家有承担、有作为的新一代。

原标题:运用新方法提升青年爱国意识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朱兆麟 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