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枪击案背后是政治撕裂的“美国病”

2022-05-30 11:35

原标题:国际观察/枪击案背后是政治撕裂的“美国病”

美国发生枪击案不是新闻,但发生如此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却让国际社会为之一凛。

当地时间5月24日,美国得州一所小学再次发生大规模枪击案,导致21人死亡,包括19名儿童。18岁的枪手萨尔瓦多.拉莫斯被赶往现场的执法人员击毙。美联社指出,这是自约10年前的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校园枪击案以来,美国小学所发生的最严重的枪击案。

美国处理枪击案的标准动作是,白宫降半旗志哀,总统为受害者家属祈祷,发表慷慨陈词的演讲。去年这个时候,拜登对美国圣何塞的枪击案(也是他上任后发生的第4次大规模枪击案)直呼“够了”,且称这是美国枪支暴力的“流行病”。对于本月14日纽约法罗市白人青年制造的枪击案,拜登直言是“仇恨助长的国内恐怖主义”。本次校园枪击案,死的是19名小学生,拜登则直言是“大屠杀”。

无论白宫如何降旗,不管拜登如何向死者家属致哀或表达对凶手的憎恨,当然也包括对枪支氾滥的愤怒,都无济于事。正如拜登自己所言,美国枪支暴力已经成为美国“流行病”,而且正变成失控的“恐怖主义”。

“控枪”不过是政治表演

拜登没有药方,因为控枪不仅是空谈,而且碰触了美国政治的高压线,引发两党、媒体和民意的严重撕裂。简言之,美国枪击案频发,是无可救药的政治撕裂顽疾。

这次校园枪击案后,拜登总统在祈祷之余并强烈要求民众站出来反对枪支游说团体。由此亦可看出拜登本人的无奈,因为持枪权利被写入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而且这一权利和美国独立战争相关──战争前英国人拥有拥枪权,独立后才成为美国人的权利。因此,美国人拥枪权不仅根植于美国政治基因,也因写入宪法变成美国政治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是民主党政府,也丝毫不敢动美国宪法的“神主牌”,包括拜登在内的民主党政府也只是“呼吁”控枪而已。

讽刺的是,就在拜登号召民众反制枪支游说团体的同时,美国一家军火商还用儿童模特为突击步枪做广告,这款步枪正与本次校园枪击案的步枪同款。更讽刺的是,美国步枪协会根本无视枪击案,依然如期在得州召开所谓的领导力论坛。前总统特朗普参加了论坛并对拜登政府耗用400亿美元支持乌克兰,却无力保证美国儿童安全进行了强烈批评。他对拜登将枪击案归咎于共和党的说法是“高度分裂和危险的”。

拜登和特朗普一如既往的口水战,国会两党也就枪击案互撕。民主党议员再提控枪立法,共和党则对控枪立法避而不谈。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虽称愿就控枪问题与民主党人进行讨论,但被民主党人视为“政治表演”。立场极度保守的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则和民主党议员、网民爆发了连环骂战。这位共和党保守派指责NBA呼吁民众支持枪支法改革是“将悲剧政治化”,却被网民质疑他从美国步枪协会获得330万美元捐款。

拜登和特朗普的争吵也好,国会两党的互撕也罢,包括美国主流媒体的热烈讨论,都不会维持太久。美国政媒,都被刻上了典型的左右印记,所以都在配合演出一幕政治撕裂剧。一是为了抚平遇难家属的悲伤情绪,二是让同样分裂的民众在政客和媒体的争吵中缓释民意撕裂。可预料的是,美国政媒主演的这场政治撕裂剧,嘈杂喧嚣一番后就会烟消云散。对于枪击案,美国政客和媒体习惯性淡忘,美国民众也是如此,除了那些失去家人的家庭。

美式自由与生命尊严对立

更可悲的是,只要美国人的拥枪权还在,枪击案还会不断发生。当然,美国政党和媒体的口水战还会继续──如此政治恶斗,看上去是乱象纷呈,却也符合两党和左右两派媒体的利益。毕竟,撕裂的政媒通过激烈的争吵可以从撕裂的民意中凝聚各自的民意基本盘。更甚者,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也决定了两党恶斗是政治常态,各有民意支持也是基本生态。关于控枪的两党攻讦,不过是美国政治撕裂的典型体现。

尽管拜登将枪击案称为“流行病”和“恐怖主义”,甚至讲到了“行动”,可是他和民主党能和共和党达成控枪法案?若不能,就是虚伪的表态和虚妄的意气。而这,恰恰是美式民主深入骨髓的顽疾——政治撕裂不仅消耗了治理能力,而且也使所谓的“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截然对立。

频发的枪击案表明,拥枪自由高于生命安全,已是美国政媒和美国社会难以疗治的“国症”顽疾。所以,美式民主不仅体现在政党恶斗和民意撕裂上,也体现在个人极端自由和漠视生命尊严的矛盾中。拜登政府的煞有介事和共和党的冷漠无情,更突显美国病的无可救药。

智库客座研究员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宇 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