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徒高举美国旗游街。 资料图片
星岛环球网消息:香港《文汇报》报道,美方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为此,中国政府日前决定暂停审批美军舰机赴港休整的申请,并同时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人权观察”、“自由之家”等在香港修例风波中表现恶劣的非政府组织实施制裁。
是次被制裁的美国“非政府组织”,主要资金来源均直接或间接来自美国政府的资助,直接、间接与各地掀起的所谓“颜色革命”大有关系,造成多个国家破产、民不聊生。
这些组织一直企图以香港作为反中的桥头堡,多年来一直与反中乱港分子勾结,包括提供资金、物资供应、舆论造势等多种途径,煽动、支援违法“占中”以至今年发生的修例风波,更推动、配合《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签署成法,蓄意将香港作为围堵中国的棋子。香港文汇报记者梳理被点名制裁的组织的背景及扰乱香港的事实,为读者展示美国霸权借所谓“非政府组织”所做的卑劣行径。
NDI转发拨款 输血支援泛暴
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NDI)成立于1983年,总部位于华盛顿,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辖下的3个机构之一,其经费来自美国国务院及多个美国组织,例如NED、选举及政治进程强化联盟等,此外还包括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包括澳洲、丹麦、比利时等。
NDI近年在香港十分活跃,它作为NED的主要机构,从NED领取资金后向香港人权监察等所谓人权组织分发资金,用于反中乱港活动。据了解,2018年NDI收到上级20万美元拨款,其中9万美元直接流向“香港人权监察”,同时香港记者协会、公民党、工党、职工盟和民主党等“民阵”主要成员组织亦与NDI保持密切联系。
在今次修例风波中举办多场示威游行并触发暴乱的“民阵”,有传其活动资金来自NDI的成员组织,这也解释了“民阵”为什么能够在修例风波中耗费巨资,连续发起多场大规模游行。
早在2014年非法“占中”期间,NED与NDI已被指曾为“占中”发起人提供各种支援,更与香港大学共同成立比较法与公法研究中心策动“心战”,“占中”祸首戴耀廷恰是该研究中心的受薪研究员,可见美国是通过这条“黑线”操控戴耀廷。
2006年,NDI就在港开办了“区议会候选人及选举经理竞选学校”,为反对派参与次年的区议会选举作准备,还为反对派政党开设了系列的“形象建立、演讲技巧及如何面对传媒”和“如何筹款”等专门课程。
金主NED事颠覆奖暴徒
在国际间被称为“第二中情局”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是由美国政府出资,于1983年在华盛顿成立的“非政府组织”。自成立以来,NED成功在多国煽起颜色革命、颠覆政权,早前更被曝长期在香港投入巨资,支持非法“占中”、近期暴乱等反中乱港活动。
多年来,NED或其旗下机构长期资助包括近期非法示威和暴力集结大推手李卓人担任秘书长的职工盟在内的工会,在修例风波期间,NED更频繁发声支持暴徒,众多受其资助的组织和团体更不断为暴徒“颁奖”、争取曝光。
表面上,该组织对外提供所谓“民主资金”支持,实际上是遵照美国政府命令,专门从事暗中颠覆他国政府、推动颜色革命的勾当。
NED成立后设立的主要分支机构“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DI)”是近年来其乱港的“主力军”。据美国研究机构《Ron Paul Institute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朗保罗和平与繁荣研究所)在今年6月份发表的一份文章中披露,在此次的香港修例风波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向大部分参与此事件的团体提供了资金支持。
NDI在香港的活动从香港回归起开始活跃。2018年,NED向NDI拨款20万美元,同时单独向在修例风波中活跃的团体“香港人权监察”直接拨款9万美元,用于资助它们的组织活动。
保守估算,“香港人权监察”自1995年至2013年,从NED手中至少领取了190万美元活动资金。同时,NED通过NDI等分支机构,以相同的方式与香港记者协会、公民党、工党和民主党等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而当中许多机构都是“民阵”的主要组织成员。
IRI美资尖兵 资助一切反中
“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简称IRI)又称美国国际共和学会,同样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设立的主要分支机构。IRI经常高举所谓的“民主”、“自由”、“自治”与“人权”等招牌,美其名是“支持全球民主运动”,实则希望藉此改变香港,甚至中国的社会政治及经济形势,从而为美国本土企业家牟利。
IRI是一个所谓“超党派”、非牟利的私人组织,其董事会领导层不乏美国政治、军事及商业重要人物,例如已故资深参议员麦凯恩(John McCain)。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会将国会的拨款下拨予IRI等组织用于各种海外项目,包括为各地民运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其中,IRI在中国的项目开始于1993年,是第一家介入中国村民选举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在香港,IRI也设有办事处,这也是中国外交部今年8月一份报告批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香港资助“颜色革命”的部分原因。
事实上,IRI多次从事分裂中国的行为,干预中国内政,包括今年10月由会长特维宁(Daniel Twining)率团访问台湾,声称要以具体行动支持“台湾的民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当时表明,“一国两制”永远不会是台湾的选项。
介入区选 诬蔑执法者
IRI在今次本港修例风波上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香港所谓的“民主改革”,致力于所谓的“自由公正”选举。
在刚过去的区议会选举,IRI又派员来港“监察”选举情况,并在看到有防暴警察在票站外维持秩序及确保安全时,声称“警方的角色不应该‘牵涉’在选举当中”云云。
“自由之家”庇独 部署“颜色革命”
自诩为“全球民主自由的清音”的“自由之家”,实际是由美国官方资助、专门干预他国政治、策划实施“颜色革命”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41年,总部位于华盛顿,66%预算来自美国政府的政府预算,资金流通的管道包括全国民主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美国国务院。
“自由之家”长年打着“致力于民主、政治自由及人权研究和支持”的幌子,对各国民主自由进行所谓的“年度评估”,实则干预他国政治,策划实施颜色革命。
在香港修例风波中,“自由之家”除了涉嫌于幕后资助纵乱,还多次公开声援美国干预香港事务、煽动暴力乱港。6月,“自由之家”声称,香港警察对“抗议群众”的“暴力镇压升级”,支持美国国会两党议员重新提出《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并敦促国会尽速通过此法云云。在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后,“自由之家”亦在facebook对其点赞。
“自由之家”8月发表所谓“自由之家特别报告”,声称“警察和其他行为人针对抗议者的暴力行为不断增加”,但“数以百万计的香港人民”仍然“坚守街头,抗议民主倒退与人权侵害”,更声言要求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必须立即采取有力的行动,“与香港人民站在同一阵线,捍卫民主价值、对暴力行为人究责。”
9月,“自由之家”又接待所谓香港“抗争者”,包括何韵诗、罗冠聪等“港独”分子以及在修例风波中不断煽暴、颠倒是非的所谓“独立媒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0周年翌日,“自由之家”又发声明,声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标志着其晦暗的时刻”云云,其反中的立场表露无遗。
借口“人权观察”布网络谋夺权
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人权观察”,成立于1978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以所谓“调查、促进人权问题”为主旨,长久以来带着极深的“政治偏见”对中国的事务指手画脚。
“人权观察”成员主要由前美国政府官员和中央情报局特工组成。在3月31日,“人权观察”联同“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及“香港人权监察”,带头发起反修例联署信,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施压,参与联署的有“台独”组织“台湾永社”,“港加联”、“澳港联”及幕后策划五年前“占中”的华人民主书院等合共65个本地及海外组织,有计划地将外力引入香港政治斗争。
在修例风波初期,“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德森就曾妄称:“香港当局不应使用非法武力压制和平示威,当局应承认,香港在法律上有义务允许人们通过和平示威表达意见。”8月,在黑衣魔的暴力行为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人权观察”却敦促香港警方“自我克制”,声称要停止对黑衣暴徒“过度使用武力”,混淆是非。10月,“人权观察”声称自6月以来,黑衣魔在街头上是以“和平理性的抗争”表达对问责制和普选的长期诉求。
在特区政府推出《禁止蒙面规例》后,“人权观察”中国部高级研究员王松莲更发表了“香港政府广泛禁止抗议者蒙面的命令是对和平集会权利的不合比例限制”、“广泛的蒙面禁令似乎旨在吓阻抗议,而非发挥必要的执法功能”、“香港政府应当维护而不是侵害人权”等一系列无端指责。
10月底,王松莲又继续发表煽动香港暴力事件的言论,声称“香港人的抗争事件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更被外国的议员提名竞逐诺贝尔和平奖”,鼓励“香港人继续为自己争取权益”云云,企图让香港的暴力事件继续发酵。
全球多国立法 禁NGO干预内政
收钱代理他国外交利益 危害驻在国国家安全
为反制美国将两项干涉香港事务法案签署成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前日宣布,对包括“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内等多个在香港修例风波中表现恶劣的非政府组织实施制裁。事实上,全球多个国家均有立法,禁止海外非政府组织(NGO)干涉本国内政,限制相关组织活动或资金转移。
印度在2010年通过《外国捐款管制法案》,列出多个禁止收取外国资金的人士或组织,亦要求组织每5年更新牌照,调查期间会暂停其牌照,冻结其银行户口。
2014年曾有报道指,印度情报局内部报告指控“绿色和平”、“国际特赦组织”、“ActionAid”等接受海外资金的非政府组织,“充当西方国家寻求外交利益的工具”,阻碍印度经济发展,削减印度在国际上的公信力。至2016年,更有数以千计非政府组织被指进行“无助于国家利益活动”,因而被取消牌照。“国际特赦组织”及印度“绿色和平”去年先后被突击搜查、冻结银行账户,据印度内部政府文件显示,当局将“国际特赦组织”视为“策划阴谋的暗网”。
俄立法断海外势力渗入
俄罗斯在2015年设立《不当组织法例》,赋予正副检察总长权力,若发现外国或国际组织的活动,对国家“宪法秩序、国防力量、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便可将其界定为“不当组织”。参与违例活动人士,会面临行政或刑事罚则。
为俄罗斯国内民间组织提供支援的海外组织,亦会被界定为“不当”,当中便包括“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随后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等因忧虑同被列入名单,选择退出俄罗斯。俄罗斯的法例着重切断国内组织与海外组织的关连,例如有组织便因为在网站提供来自“不当”海外非政府组织的资料文件的连结,而被列为“不当”组织。
澳新法禁散播敏感资料
澳洲去年通过两条新法例,目的是防止外国干预选举、政治决策、导致危及国家安全。第一条是《2018年外国影响力透明法计划法案》,规定若组织代表外国团体进行工作、特别是在竞选期间,需要披露活动内容、双方联系细节,部分资料亦要向公众交代。
另一条则是《2018年国家安全法修订(间谍活动及外国干预)法案》,将“敏感”资料传播活动纳入刑事范围,针对一些向媒体或其他机构告密的人士或非政府组织,在最极端情况下,向联合国披露澳洲国内侵犯人权问题,在澳洲亦属刑事罪行。
巴林妨碍执法可列“恐怖分子”
伊朗则规定,任何民间组织若进行涉及刑事罪行活动,可被暂停或吊销牌照,“刑事”的定义包括“违反伊斯兰教教义”、“散播反伊斯兰宣传及有害出版物”、“与任何外国大使馆、代表、政府人员及政党等进行任何形式通讯、交换信息、合谋,从而对国家自由、主权和统一构成任何程度损害”、“收取外国资金或物资”等。伊朗2009年爆发大规模示威,此后相关法例多次被使用,多个非政府组织先后被查封,包括“人权捍卫者中心”等。
巴林则将反恐相关条例覆盖至非政府组织,任何“阻碍公共部门运作”或“损害国家统一”的行为均属恐怖主义行为,“妨碍执行宪法或法律”的人士或组织则一律被列作“恐怖分子”,一些筹组非政府组织的人士,更曾因此被剥夺公民身份。
尼加拉瓜亦有法例针对任何进行非法行为、违反公众秩序的非政府组织,当地2018年4月发生大规模示威,当局于是在同年12月将非政府组织“尼加拉瓜人权中心”的注册撤销,指控该中心不符合管理条件,试图制造动荡。
土国查封1748个涉恐NGO
土耳其2016年发生政变未遂,政府随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间先后颁布7条行政命令,下令查封1,748个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指他们涉及“加入、隶属、拥护、连接恐怖组织或团体等,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些命令容许当局完全关闭这些组织,并充公相关组织资产。
俄罗斯封杀美NGO 国家民主基金会首当其冲
俄罗斯在2015年时订立新法例,检察部门若认为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可在无需法庭颁令下,禁止相关组织运作,多个西方国家组织已先后被封杀,包括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和大西洋理事会等。
法例在2015年5月由总统普京签署生效后,NED在同年7月成为首个被禁组织。根据其网站,NED以“加强全球民主制度”为目标,曾在逾90个国家资助当地的非政府组织。俄国检方当时发表声明,指NED对宪法秩序及俄国国防和政府安全构成威胁,指控NED利用其控制的俄罗斯商业及非商业组织,宣称选举结果不合法、策划政治行动企图干预政府决策,以及打击军方声誉等。
到今年7月,总部设于美国的大西洋理事会,亦被俄国检察部门列为“安保威胁”,危及宪法秩序及俄罗斯国防,宣布禁止其运作。截至今年7月,俄罗斯已禁制17个国际组织,包括金融炒家索罗斯名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等,除不可在俄国境内营运,俄罗斯公民亦不可为这些组织工作。
俄罗斯在2012年亦曾推出另一法例,规定接受海外资助参与政治活动的非政府组织,须向司法部注册为“外国代理人”,并每季向政府提交报告。
普京签署修正案 记者可列为“外国代理人”
俄罗斯早于2012年立法,将从事政治活动及收取海外资金的传媒和非政府组织,列为“外国代理人”,总统普京前日签署修正案,将法案适用范围涵盖至个人,包括独立记者和网志作家。
俄罗斯当年立法主要针对NGO,后来美国要求俄国RT电视台需在美注册为外国代理人,俄方亦开始针对传媒作反制,一旦任何个人或团体被俄方列为外国代理人,他们需在发行的刊物附上这标签,以及向当局提交详细文件,若违例便被罚款。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所属的反贪腐组织,以及人权组织“Memorial”,亦被列为外国代理人。
根据今次修正案,个人需符合两项准则,才会被列为外国代理人,第一是他们从被界定为外国代理人的传媒来源,制作或分享其信息,例如在社交网站twitter转载相关传媒的帖文;第二是他们收受海外资金。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新闻自由专员德西尔认为,今次扩大法案适用范围,是干预言论和传媒自由,会对记者、网志作家、专家和其他人士造成寒蝉效应。
匈“阻止索罗斯”法案 严格限制NGO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多次批评国际金融炒家索罗斯名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SF),鼓吹移民涌入欧洲、破坏匈牙利的国家文化,去年更通过被称为“阻止索罗斯”的法案,严格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导致OSF最终撤出匈牙利。
OSF曾向匈牙利的非政府组织及独立记者等提供资助,当中包括为申请庇护人士提供法律援助的“匈牙利赫尔辛基委员会”。欧尔班早已表明不满索罗斯的行为,去年6月通过被称为“阻止索罗斯”的法案,若协助移民的非政府组织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内政部有权禁止组织运作,支援移民的非政府组织若收取外国资金,需缴交资金总额的25%作为税款。
法案正式通过前,OSF已在去年5月宣布,关闭位于布达佩斯的办公室,迁往德国柏林。该基金会声言,匈牙利的政治及法律环境“愈趋高压”,因此决定撤出,但会继续支持当地的公民社会组织。去年9月OSF宣布入禀欧洲人权法院及匈利宪法法院,挑战“阻止索罗斯”法案。“匈牙利赫尔辛基委员会”则坦言,失去OSF的资助令营运加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