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2症状易忽略,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喝含糖饮品增风险?

2024-05-04 14:16

在现代生活节奏急速和不健康饮食习惯之下,脂肪肝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受到脂肪肝的困扰,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增加。脂肪肝不但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引发一连串严重的并发症。

脂肪肝

何谓脂肪肝?主要成因是什么?

许多人以为只有饮酒过量的人才会患上脂肪肝,但事实并非如此。肥胖、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素,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密切相关。如果脂肪肝持续恶化,还有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细胞中积聚过多的脂肪,它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脂肪肝。

1. 非酒精性脂肪肝

这是一种与代谢异常有关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细胞中积聚过多的脂肪,而与酒精摄入无关。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脂肪肝形式,通常与肥胖、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

2. 酒精性脂肪肝

这是一种与过度饮酒有关的肝脏疾病。

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首先将酒精转化为乙醛,然后进一步代谢为乙酸。然而,饮酒过量会干扰肝脏的正常运作,无法有效代谢乙醛,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聚,亦可导致酒精性肝炎、慢性肝炎,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脂肪肝有什么病征?2症状最易忽略?

脂肪肝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容易被忽视。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疲倦和虚弱感:脂肪肝会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身体感到疲倦和虚弱。

腹部不适:感到轻微或持续的上腹部不适或压力感。这可能是由于肝脏肿大或肝脓疡等并发症引起的。

肝脏肿大:在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之前,脂肪肝可能导致肝脏肿大,一般可在影像检查中检测到。

黄疸:在严重的情况下,脂肪肝可能导致黄疸,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而导致胆红素排泄不正常。

如何诊断脂肪肝?

诊断脂肪肝通常须要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评估。以下是常用的诊断工具和方法:

身体检查:医生为病人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触诊腹部,以评估肝脏的大小和是否有肿大的迹象。

血液检查:可以提供有关肝功能和相关指标的讯息。常见的检查包括肝功能测试、脂质检查、血糖检查、血清胆固醇、三酸甘油脂检测等。

影像扫描:超声波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肝脏脂肪的沉积程度。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还包括电脑扫描和磁力共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脏结构和脂肪分布的讯息。

肝纤维化扫瞄检查:主要透过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进行,该系统利用超声波探头发出有轻微震动的冲击波,操作方式类似腹部超声波检查。检查人员将超声波探头置于受检者的右侧肋骨间的皮肤表面位置,检查结果以量化的方式呈现肝脏“纤维化或硬化”的情况,协助判断脂肪肝的程度。

肝脏活组织切片检查:患者须进行局部麻醉,抽取肝脏细胞样本并交送化验。

怎样治疗脂肪肝?

治疗脂肪肝的目标是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改善肝功能,并预防进一步的损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改变生活方式: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首要步骤。透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可以帮助减少体重、降低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采取低脂、高纤维、低糖和高蛋白的饮食模式,并避免过量摄入酒精。

适当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或高血压,进一步以药物控制这些疾病也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通过控制这些疾病,可以降低进一步的肝脏损害风险。

定期追踪和监测:对于脂肪肝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测试、超声波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以监测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减少酒精摄入:对于患有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完全戒酒。酒精摄入会进一步损害肝脏,并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预防脂肪肝6大方法

常言道:“预防胜于治疗。”想避免患上脂肪肝,建议多注意以下6点:

健康饮食:选择均衡、营养丰富的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和健康蛋白质(如鱼、鸡肉、豆腐和坚果)的摄入,避免过量摄入加工食品、糖果、甜饮品和高油炸食品。

控制酒精摄入:过量或长期的酒精摄入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切勿过量饮酒。

适量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帮助减少体重、改善代谢功能和降低脂肪肝的风险。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对于预防脂肪肝非常重要。如过重或肥胖,可尝试通过饮食调整和适量运动来达到减重的目标。

避免使用过量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产生负担,导致出现脂肪肝。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非处方药物和过量使用处方药物。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肝功能测试和超声波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肝的征兆和病情变化。如果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须要更频繁地检查。

撰文:香港专科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施婉珍

香港中文大学内外科全科医学士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内科)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