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指导思想,方有适切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据了解,特首在会上指出相关部门处理食水问题速度慢、敏感度不足。
客观而言,喉管问题并非始于这一、两届政府,它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痼疾。根据当局估算,全港有700公里水管有沥青保护层,若不彻底处理,问题肯定会不定期浮现,每次都会削弱政府的管治威信。事实上,这次“食水事件”曝光后,许多居民在社交网站大吐苦水,部分人甚至被逼前往超市购买樽装水应急,所造成的困扰不可谓不大。尽管有官员保证,含黑色杂质的食水不会危害人体,可安全饮用,但居民又如何喝得下?
拒绝推搪展现担当
“食水事件”持续发酵,肯定不是大家所乐见的。发生这样的事,揭示背后存在日积月累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要继续拖延下去,抑或根治问题?这就考验本届政府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过去政府委托的顾问研究指出,要更换和修复全部含有沥青的水管,涉及庞大资金,故此当局一直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风险为本的做法。可是,从这次“食水事件”造成人心惶惶的事实可见,上述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正面处理。特首在高层督导会议上集合各部门意见,并且提出多项拆弹良方,没有推搪或拖延,就是希望市民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有的担当。
为了根治食水问题,当局提出涵盖短中长期的措施,希望恢复市民信心。首先,关于最重要的“源头”问题,特首要求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实地检查,特别是要利用科技协助调查。本届政府致力创科发展和人工智能,这次正好运用科技协助进行溯源工作,包括找出喉管沥青物料剥落的位置(据报水务署已初步找到位置),以及大范围检查喉管。科技之运用有助降低成本、提升效果,肯定有利于更深入、透彻地解决食水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市民的知情权,特首要求相关部门每天在网站更新水质检测结果,这样有助更透明地让当区居民了解最新情况。即使相关投诉数字下降,政府亦会持续跟进居民最关心的食水是否残留黑色杂质的问题,让公众更为放心。
实事求是积极应对
这次“食水事件”迟迟未解决,导致满城风雨,如此情况绝不理想!其实,发生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实事求是,以积极态度应对,要谨记将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我们期待在这次高层督导会议后,政府各部门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尽快找到源头并更换水管,长远而言,还要处理其他地方的类似潜在风险。总之,当局要确保市民能在安全、安心的情况下饮水,这样亦有利于增强大家对政府管治的信心。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