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宋朝“淘汰”,张元成敌国“首席智囊”

发布时间:2025-06-06 14:22

话说北宋仁宗年间,有个叫张元的读书人,他胸怀大志,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在科举考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博个功名,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可张元卯足了劲,一连考了几回,回回都倒在最后那道坎——殿试上。

眼瞅着别人披红挂彩,被富家小姐们抢着当女婿,他张元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心里能不憋屈?他越想越气,这股邪火噌噌往上冒,都快把天灵盖顶开了。

他觉得不是自己不行,是这大宋朝廷有眼无珠,是那高高在上的宋仁宗不识货!“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张元咬咬牙,心一横,跟另一个同样倒楣的哥们吴昊合计了一下,得了,这鸟地方待不下去了,咱哥俩去西夏碰碰运气!你宋仁宗不是不待见我吗?我偏要干出点名堂让你瞧瞧,让你知道甚么叫“莫欺少年穷”!这口气,他非争回来不可!

张元这口气憋着,到了西夏,那可真是蛟龙入了海。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西夏王元昊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鼓动他称帝,跟大宋掰掰腕子。

元昊本就有野心,被张元这么一煽风点火,立马就飘了,直接建国称帝。宋仁宗能忍?当即就派大军征讨。可谁能想到,这宋军碰上张元辅佐的西夏军,竟然是屡战屡败!甚么名将韩琦、夏竦,在张元眼里,简直是“土鸡瓦狗”。

他还在界上寺墙上题诗嘲讽:“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署名更是嚣张,一长串官衔,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张元如今在西夏混得风生水起。

你瞧瞧,一个被大宋“淘汰”的读书人,转眼间成了敌国的“首席智囊”,反过来把老东家打得鼻青脸肿。这事儿闹的,北宋不得不把国防重心往西北挪,北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辽国,这下可好,两头受气,国防压力山大。

你说这算不算宋仁宗当初在殿试制度上犯的一个“小错误”,结果却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间接影响了大宋的国运走向?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张元,就这么凭着一股怨气和一身才华,硬生生撬动了庞大帝国的战略天平。

这历史的吊诡之处,真是让人防不胜防,谁能想到一个落榜生能掀起这么大浪呢?这买卖,对宋仁宗来说,可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张元这事儿,给宋仁宗的刺激可不小。痛定思痛之后,这位以“仁”着称的皇帝,终于对殿试录取制度动刀子了。

嘉祐二年,下了一道诏书,说以后参加殿试的举子,只排名次,不再黜落,人人有份,皆大欢喜。史书上夸宋仁宗,说他这是心怀仁慈,体恤那些远道而来的寒门学子,怕他们落榜了没钱回家,想不开寻短见。

还举了个例子,说四川有个举子落榜后,写反诗煽动成都知府造反,仁宗知道了,哈哈一笑,说“老秀才发牢骚罢了”,给了个小官安抚了事。听着是挺感人的,皇帝宅心仁厚,体恤读书人不易。

可真就这么简单?《燕翼诒谋录》里可不这么说,它明明白白写着,就是因为张元这“叛逆之贼子”投靠西夏,给大宋造成了大麻烦,朝廷才开始反思殿试黜落制度的弊端。

你想啊,一个张元就够头疼的了,万一再多出几个张元、李元,那大宋江山还稳不稳当?所以,这“不黜落”的改革,究竟是宋仁宗真的“圣母心”泛滥,想当个好好先生,还是被张元这个“前员工”的报复行动给逼得没办法,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改变?恐怕后者更接近真相吧。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