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对等关税”越权,结果这一判决被上诉法院推翻。关税战叠加司法战,令政策不确定性大增,给全球经贸带来的冲击恐倍增。
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启后,2月即引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以打击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毒品进入美国为由,向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4月又以矫正不公平贸易之名,向全球开征对等关税,其后又突然宣布暂缓实施对等关税90日,以给各贸易伙伴谈判时间。如此激进关税政策,一方面在国际上掀起经济风暴,一方面在国内亦引发司法战。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是1977年颁发,该法案表述模糊,仅授权总统在紧急状态下“监管(regulate)”进口商品,但并未明确授权总统征收大规模关税。国际贸易法院认为,这种含糊表述不足以支撑总统越过宪法明确授予国会的征税权,贸然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关税政策。早前裁定特朗普滥用法律赋与权力,指贸易赤字不构成国家紧急状态,总统亦无权以芬太尼名义实施报复性关税,故禁止其加关税行动。
此判决无疑令特朗普加征关税失去司法正当性。白宫迅速反击指非民选法官无权决定如何妥善应对国家紧急状态,高喊“司法政变失控”,同时上诉。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翌日叫停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和永久禁令至6月9日,令特朗普政府可继续实施关税政策。眼看期限就要到期,双方马上要开始又一轮的角力。
该起案件源于两间受关税影响国家进口商品的小企业入禀,这宗诉讼是针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多宗法律挑战之一,同时亦有来自13个美国州份以及其他中小企业团体的诉讼正进行中。该案件最终结果将深度影响其他案件的判决。
按照美国的司法程序,国际贸易法院的上诉案件由联邦巡回法院审理,此后的进一步法律挑战将由最高法院审理。目前尚不知未来案件会上升到哪个级别的法庭,但可以确定的是,法律拉锯战势必会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议程产生影响,增添不确定性。法律能限制总统的一只手,政治能解开另一只手;特朗普擅长宪政博弈,利用宪政结构中的授权空隙、公众情绪、程序漏洞,推行他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件针对的是总统引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权限,即便最终判决支持特朗普,也未必能阻止他继续胁逼全球。其实特朗普还有许多后招可用,如他可用未受质疑的《贸易法》232条款,将向全球钢铝、汽车征收25%关税,扩展至其他项目,且他还可能动用数十年未实行过的《关税法》第338条款和《贸易法》第122条款等,之前不用相关法例加关税,只因法律程式较繁复、限制较多而已。届时,可能会掀起更多司法战,关税战将陷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中。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