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北宋虽然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但在军事上却被辽国吊打,带有耻辱性的“澶渊之盟”签订后,为北宋迎来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宋辽双方暂时偃旗息鼓,赢得一片和平景象。
好景不长,北宋的边境威胁在于它同时面对着辽和西夏两个政权。就军事实力来说,北宋逊于辽而强于西夏。如果辽与西夏结成联盟,或是其中一方趁人之危。那么,北宋面临的问题便会十分严重。
庆历二年三月,辽在北宋好水川战役失败后遣使递书,索要被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十县。原来是辽在宋夏之间连年战争中看到有机可乘,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打算趁火打劫。
宋仁宗决定派人出使辽国,此事事关江山社稷。宰相吕夷简立刻推荐大臣富弼出使辽国。富弼知道自己此去关乎大宋的生死存亡,故而全力以赴。正当他要出发的时候,又有人来说富弼的女儿生病了。出使辽国迫在眉睫,富弼甚至都赶不上回家看女儿一眼。
富弼照常出发,一路上以及在辽国谈判过程中,不断有紧急家书送到。富弼都挥一挥手,表示只是问候,有什么好看的。随从不解地问道,这是您的家书,为什么不看呢?富弼其实知道家书里写的是什么,但为了不乱军心,他只能不看家书。果然,等他回家,女儿已经病逝了。
在议和的过程中,富弼始终展示出强硬的外交风格。辽兴宗在帐篷中接见了富弼,同意了“不再和亲”的要求,表示:求婚的事情可以取消,现在对岁币更感兴趣。希望你们能够在誓书中加上一个字——“献”。北宋既然已经答应增岁币,就是代表了对辽畏惧,自当如此。
富弼平静的回答:“『献』乃是下奉上的意思,不能够用在平等的两国之间。更何况多年前我们签订澶渊之盟的时候,就约好了我们南朝为兄,辽国为弟。岂有兄长献于弟弟的道理。”
辽兴宗表示:不用“献”,用“纳”字也可以。富弼再次拒绝了。辽兴宗开始不满了,表示:既然南朝都不介意再增加岁币,为何区区一个字的区别,就要如此在意?不过就是增加一个“纳”字。况且古时候也不是没有过。对此富弼立刻反驳:“当年,唐高祖借兵于突厥之时,才把当时的馈赠称之为『纳』、『献』。十几年后,颉利可汗被唐太宗擒获,还会有此事吗?”
辽兴宗两次被拒,脸色难看,转而以拥兵南下来威胁富弼。富弼丝毫不惧,点出关键:若是辽出兵,没有把握能够保证全胜。如果不能够全胜,那么出兵对辽又有什么好处呢?
几番论辩下来,富弼辞色俱厉。他指着帐前高山感叹:“此尚可蹄,若欲献纳二字则如天不可得而升也,使臣头可断,此议决不敢诺。”最终辽兴宗只能屈服于富弼的强硬。
当富弼回国将此事上报后,宋仁宗却最终采用了晏殊的意见,同意在誓书上加上“纳”字。这也是后来的话了。
宋辽议和,虽然北宋增加了金帛,但避免了契丹和西夏联合夹攻的可能,有利于宋辽边境的恢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北宋国土的丧失。这种以金钱换取和平和领土完整的做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理智的、可取的。
可惜,宋朝重文轻武由来已久,岂是富弼一人进言,便能够有所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