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两万清朝精骑惨败

发布时间:2025-04-15 09:40

1860年9月21日,清朝军队与英法联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可以说清朝军队败局已定。在八里桥一战中,清朝军队派出了最精髓的部队,整整六万人的部队三万都是骑兵,其中一万人是察哈尔的蒙古骑兵,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则是晚清名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八里桥一战,清朝两万多精髓骑兵铁骑,对战英法联军八千人。这数倍与英法联军的部队,最后却换来清军惨败,骑兵伤亡3000人,步兵7000人,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十几人,巨大的阵亡比例落差是双方背后,军事装备的巨大差距,虽然清军也有火枪部队,可装备数量少火药装填速度慢,射程也远不如英法联军装备的步枪,并且多数清军还是用刀去拼杀。

最主要的还是双方将领在战术思想上的差距,英法联军装备火炮步枪,清军却还停留在骑兵冲锋这样落后的战术手段上,朝著对方的炮弹冲锋,这无异于送死。英法联军十几人的伤亡在其内部却有一部人认为这并不是胜利,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战争,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对清军是何等的不屑。

尽管清军在开战之初就损失惨重,但是并没有气馁,他们表现出了符合军人该有的气节。一位当时英法联军的随队记者在笔记中记载,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面对我们时没有害怕和逃跑,全部以身殉职。德里松伯爵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描述,清朝的军队数次被打退,但是却没有认输,他们正在准备接下来的死战,我们的火炮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他们的士兵个个都是勇士,在战场上一步也不打算退后。

这些人都亲历了战争,这支清军部队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是真正勇敢的军人。可毕竟是以血肉对抗炮火,英法联军的装备整整领先了清军一百年,英法联军装备了配有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及滑膛炮,英法联军精髓部队甚至装备最新式的线膛枪和线膛炮,并且配备了瞄准仪,火炮口径和威力巨大。

而大部分清军的大多都是冷兵器,火器也是没有对方的先进,精准度极低、射速慢、威力小、就好比当时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用弓箭去面对殖民者的火枪一样,虽然清军个个英勇,但是并没有甚么用。

清军不应该和英法联军进行野战,在一片平原地区和英法联军打野战,是巨大的战术失误。僧格林沁将军在双方军队开战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一战可以说是必败,冷兵器对热兵器毫无胜算,骑兵冲锋也是送死,只是他作为将军他没有办法,他也是在赌,只是他赌输了,让清军遭受到了大败。

在面对对方大规模冲锋时,英法联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几个战术方阵,清军在面对这几个方阵时毫无还手之力,经常是一排一排的成片倒在联军的火枪与炮火下,始终无法冲破联军阵地。当时僧格林沁也发现了联军的弱点,就是英法虽是联军,可也是各自为战,英法联军阵地结合的位置会出现火力空缺,便指挥骑兵向哪里冲锋,只要能冲到哪里就可以分割现场,分别包围他们,这需要巨大的伤亡去进行铺垫,可英法联军也有骑兵。就算只是简单的骑兵的对决,清军也没有赢的可能,这个1500人的骑兵团是两国最好的骑兵,战马高大体力充沛,爆发力强劲。

双方战术也不同,英法联军骑兵个个紧紧挨在一起,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向敌人冲锋,反观清军是分散开自己带自己的,不会靠近企图用弓箭来战胜对方。这套战术已经被使用了上百年,已经很落后了。正是多方面的落后,让这支看似是清军精锐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面前成了待宰的牛羊,最后砍杀清军就十分简单、容易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