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都反映在《商君书》

发布时间:2025-03-13 11:22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都反映在《商君书》一书中。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记》的作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实着有此书。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轻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经济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事实。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宣称:“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家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硬是说服秦孝公同意变法。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

其次是重农、重战的观点,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鞅认为,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第三是重刑轻赏的思想。法家认为,加重刑罚,减轻奖赏,就是爱护民众,民众就肯为君主赴死。而不是颠倒过来。

第四是反对儒术。这也是《商君书》的一大特色。对儒家的仁义和礼法,商鞅嗤之以鼻。

《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