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先秦时期管仲学派的言论、学术汇编。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至前221)至秦汉时期,包括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是中国传统国学的煌煌大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管子》一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子》的作者名叫管仲。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相齐时,“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改革行政,编练军队,使齐国强盛起来,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现存《管子》一书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书中绝大部分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的成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管子》的最古版本,是宋代的杨忱本,再后的有明本。郭沫若有《管子集校》一书。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
《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就接近危亡。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管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形势》篇中还谈到必须按天道办事的道理,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功。
管仲学派还十分重视研究处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一书中提到了掌握时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等等。
《管子》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编制思想上,这一思想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创立霸业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于农,把百姓的乡里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
《管子》的政治思想还体现在它主张以“礼法并用”。管仲学派设想出一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