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修建地下古战道,可与长城媲美

发布时间:2025-02-07 10:25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冀中平原的燕南大地上,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

宋辽地下古战道又称宋辽边关地道,位于保定市雄县、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境内的平原地带,为宋辽边界附近的军事设施。

雄县境内的地道,现已查明的有雄县双堂乡祁岗村地道和雄州镇邢村大台地道。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甬道最低处仅0.6米,据《雄县志》记载,此地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两城相距35公里,由于未勘查、发掘,地道长度不明。祁岗地段发掘修复了30米。邢村大台地道宽1.2—2米,高1.65米,巷道、阶梯障道宽0.46—0.65米,高1.25米,现已发掘修复200多米。根据地道的结构、走向、出土的器物,初步认定此地道在军事上有三个用途:一是藏、运兵;二是迅速传递情报;三是用声学原理监测敌情。古地道曾出土有酱釉缸、弹丸、铁镞等。

在建造方法上,古地道是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的各种坑道,然后在底上辅砖,在两侧镶砖,在上面用砖打旋顶,最后在旋顶上填土夯实并加以伪装。建造这样的地道要烧很多的砖,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没有统一的组织,单靠老百姓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古地道就像一个永备工事,经数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至崩塌损坏。

经过1988年的挖掘调查认定:永清县古地道涉及6个乡镇11个村,分布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它不仅分布面广,而且有相当严密的布局。它以南关为起点,呈两条主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一翅直指信安镇(古淤口关),另一翅指向霸州镇(古益津关)。洞体结构呈立体分布,最浅处据地表不足一米,深处则达五米;洞体高矮不一,宽窄不一,延伸曲折,走向不定。建筑材料均为30×16×18厘米的巨型青砖。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古地道是古代军民经过精心策划、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建造的大型永久性地下军事工程,也是边关御敌的配套工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所起的作用不逊于万里长城,堪称“地下长城”。

修建该古战道的目的,据研究,是为了抵御辽军入侵。它是宋朝为了抵御辽军组织军民建造的,不是由辽军组织建造。因为辽军主要是骑兵,以运动战为主,无须修建地道。历史文献记载,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以后的宋辽对峙时期,永清属霸州,为宋辽边界以南的宋国领土,辽国也不可能在别国的领土内挖掘用于防御的地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