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早前发布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内地外卖员月均收入为6803元,显著高于蓝领群体的平均月收入6043元(人民币,下同)。做外卖小哥赚钱容易吗?近期,内地官媒新华社记者分赴上海、福建等地,穿起制服、戴上头盔,感受外卖员们的苦辣酸甜。
记者“实战”送单
初冬上海的早上,寒意袭人。下载骑手用App,经过身份认证、视频学习等步骤,记者准备开工。点击“上线”,系统开始派单。接单,App里倒计时开始——剩余时间36分21秒,出发!路不熟,1公里多的路程骑了近10分钟,手机上的倒计时象是戴在头上的紧箍咒,记者不由自主给“小电驴”(电动单车)加速。进入便利店取货,记者气喘吁吁地叫出“23号!”;女店员头也不抬:“哪家的?”、“蓝色。”、“在桌上。”
记者外卖员拿起手机点开App,拍照确认取货,再赶到目标小区时,App已进入最后5分钟倒数计时。老小区没有电梯,记者飞奔上四楼。找到客户地址敲门。门开了一道缝,一只手迅速从里面伸出,熟练地取走了外卖。没见着人,没有一句话,整个过程不到2秒。下楼期间,新订单已来——去附近的商场取Pizza。
▲记者体验从早8点到晚9点,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单,绝不轻松。新华社
送外卖分秒必争
有外卖员反映,Pizza这类食物很容易凉,虽然他们都会格外小心翼翼,但当消费者因食物变凉而不满意时,外卖员大概率会自掏腰包“息事宁人”。
想到这些,记者拎上Pizza,一路小跑,心也随着倒计时怦怦直跳。穿过凛冽的风,来到3公里外客户所在小区楼层,一位阿姨开门,记者赶紧脱口而出“祝您用餐愉快”,阿姨轻声回了句“谢谢”。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福建厦门,另一名记者与“95后”外卖员宋孟可一起,感受“跑单王”的快节奏。记者跟着宋孟可在小巷里拐拐绕绕,寻找目标店铺。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通常是外卖员一天中最忙的时刻,但这也意味着赚钱更快。记者赶得停不下脚步,吃饭也要岔开时间。
在商场里取餐也有技巧。当很多人熙熙攘攘涌向商场电梯时,宋孟可带着记者从一扇小门闪身出去,外面是鲜有人迹的货梯。“走楼梯可以省下约3分钟。”
外卖员甜酸苦辣
潮汕小厨从1号门上楼近;港式茶餐厅从3号门走……宋孟可打开他的秘籍——手机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通往每个商家最近的路。有些路线能近二三百米,但导航上显示不出。
看着秘籍上的神秘路线,记者一路小跑,大脑也不停运转。庞大的商场里,为每一单迅速定位、优化行程,不是一个“跑”字能解决的。
“外卖不能进小区”“小电驴不要乱停”“汤洒了快把楼道清理干净”……外卖员平均每天能送30至40单,一天下来,记者发现,送餐时被埋汰(抱怨)也时常遇到。
“有一次地上泥泞,电动车滑了出去,餐食里的汤水洒了,客户看到就说了我几句。但我仍然感谢他,因为他点了这单,我就有收入。”宋孟可说。
从早到晚做足13小时
傍晚时分,再次进入送单高峰期,记者接到送药派单。电话里,客户异常焦急、反覆催促。记者连忙小心翼翼装好药,一路飞驰,护送这份暖心的希望。客户收到药品如释重负,激动地反覆致谢。那一刻,记者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感受到这份职业辛劳的背后,亦有守护万家灯火的荣光。
从早8点到晚9点,两名记者间歇骑“电驴”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单。一天的外卖体验过后,记者想对这些努力打拼的外卖员说:“路上慢着点儿。”也想对消费者说一句:当我们收到外卖,请道一声“谢谢”“辛苦了”。让外卖员们更有动力奔向下一程!这些常带给我们温暖的人,也应该被我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