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是穿什么服装御寒的呢?
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色,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问题。
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时以前,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
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夹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夹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夹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垫上絮类。垫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垫的,叫“丝绵”。丝绵多是缫丝的下脚料。
除开垫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据说,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
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明代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这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皮帽,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