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州府是明清时期的行政概念,由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及婺源、绩溪六个县组成。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徽州文风昌盛,夙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据古籍记载,徽州人好读书,即使穷乡僻壤,琅琅的读书声仍不绝于耳。据《江南通志》载,在古徽州六县中,绩溪县(现已划宣城市)乃僻居皖南的一个山陬小县,素称“宣歙之脊”,然“三五之家,不废诵读”。
特别是绩溪县胡良筹的《四景读书歌》道出了徽州人在四季更替中勤研经史,晨曦夕照里泛读群书,激荡砥砺,怡然自得的绝妙。
在徽州,到处都有与读书有关的楹联,如“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在封建社会,读书不仅能知廉耻,明义理,更能藉此鱼跃龙门,跻身仕途。这就是徽州人热爱读书,愿意以诗书、礼仪训子的原因。
徽州的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讲解、释疑。其课程一般分为诗歌、习礼、读书三大类,每天课程分为考德、背书诵书、习礼、读书和诗歌五节。既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可谓轻松活泼,寓教于乐。
徽州的书院,发端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北宋时期,赵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持长治久安,“兴文事,抑武事”,并一直把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和倡导科举作为工作重心。宋真宗以皇帝之尊作《劝学文》,号召“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及“书中有女颜如玉”等说。科举作为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得到了稳步推进,调动了有志之士的积极性。
在徽州人的眼里,个人的升迁荣辱,进退得失同整个宗族的声誉荣耀密切相关,科举入仕是光宗耀祖、提高本宗族地位的惟一途径。
由于徽州人重视教育,文风盛大,在宋代至清代中期800多年的时间,徽州考中进士者达1400多人。从顺治至道光的180年间,徽州府的进士就有500多名,在全国的科甲榜上名列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