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是江浙地区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人类的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
由于发绣完全用人的头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作品流传极少。最早的一幅传世珍品,要算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塑像》。在清朝被英军抢去,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市寸。据记载,刘安係杭州人,她还绣有《官衣添线》、《枚卜补衮》等发绣作品。
中国明代韩希孟的杰作《弥勒佛像》发绣,收藏在日本的正仓院。韩希孟是上海露香园顾绣名手,上海博物馆也珍藏了她的一件作品,是根据陶渊明的诗意用白描而绣的《停琴伫月图》。图中一道士观月,旁有负琴童相随,人物眉目传神,衣纹丝丝别致,绣法超脱。
明代夏明远的《滕王阁》、《黄鹤楼》两件发绣作品,也曾见日本收藏家影印于《唐宋元明画大观》画册中。四川省成都文殊院藏有一件《水月观音》发绣。
清代以后,发绣逐渐衰落,几乎失传。江苏省东台市的发绣艺术,却由民间艺人继承下来,名为“东台发绣”。它用材之奇,描绣之精,为世人称奇叫绝。
东台发绣在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一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主要表现题材有古代仕女、神像、风景、花鸟、鱼虫,常用题材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十八罗汉、《红楼梦》人物、四大美人、马、鱼等等,十分丰富。
东台发绣的制作过程,分为收集头发、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等一套完整的程式。所採用的布料,是上等的真丝;所使用的针,硬度和韧性要很合适。经特制后的各种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
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尽可能採用自然色,也称原色,对特殊的色发,则用补色的办法来弥补。通常情况下,一幅精制的发绣作品,採用的自然色越多越珍贵。发绣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弹性强、光泽好,而且细緻、圆润、古朴、典雅,给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真实。在江南众多的刺绣品类中,发绣一枝独秀。
20世纪60年代,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东台先后绣制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江三峡全景图》等一批发绣长卷,广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