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近日开始“唞暑”,10月中才复会。《星岛》特意查阅立法会文件,发现财委会在今年首7个月,合计审议通过49项由政府提出的拨款申请,总拨款额约2073亿元,较2023年全年拨出的1430亿元,多出近45%;较2022年的1775亿元亦多出17%。拨款激增既反映政府积极施政,也反映立法会效率极高。对于锐意“追落后”的香港而言,这是可喜的。可是,难免有人质疑立法会是否已沦为“橡皮图章”。类似质疑并非毫无理据,毕竟公帑确是有限的,一定要保证用得其所。展望未来,希望立法会在批准公共开支前,认真审议,为库房甚至整体公众利益把好关。
本届政府明白香港已经错过不少光阴,甫上台便严格按照习近平主席的“四点希望”积极施政,特别是年初完成《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立法工作后,更是全力带领香港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今年首7个月约2073亿元拨款总额当中,涉及“2024/25年度基本工程储备基金整体拨款”、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以及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项目的拨款金额,已占整体拨款额近半。这些项目均与香港长远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必要的投资。
理性议政文化正在逐步确立
立法会高效运作,市民不无感慨。毕竟在完善选举制度之前,议会总是上演“为反对而反对”的闹剧,例如当年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拨款,便曾受到反对派无理阻挠。当新加坡、深圳、上海等竞争对手聚焦发展,香港却自我拆台,不禁令人叹息!如今,立法会扫除了政治民粹,无理“拉布”彻底绝迹。在一定程度上,理性议政文化正逐步确立,有利于香港克服深层次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
然而,事情总有正反两面——立法会告别折腾固然值得一赞,但高效通过49项政府拨款申请,部分市民难免质疑它究竟有没有“揸流摊”。今年1月审议惩教署约55亿元“荔枝角收押所重建计划”拨款申请时,讨论仅4小时,是否太快呢?目前,香港公共财政承受着一定压力,2023/24年度赤字逾1000亿元,市民的担心不无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立法会议员似乎亦察觉到问题,例如谢伟俊早前会见特首李家超时,指出本届立法会至今没有召开独立调查委员会,立法会监察角色“似已失真”,包括对内地学生大规模学历造假等重大事故,根本无从监察,建议回复立法会“真正功能”。
在行政主导原则下,立法会当然要协助行政长官依法施政,这对帮助政府提高治理水平,肯定有正面作用。但《基本法》同时规定,立法会有权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以及对政府的工作提出质询。
既要保持高效亦要严格审批
我们绝不同意“反对=民主”的谬论,更不愿意立法会昔日的政治内耗重现,但若要实现良政善治,健康的立法会监察机制必不可少,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政府纠错,增加公众对立法会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大家都希望议员在审议包括公共开支等重大议案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既要保持高效,又要严格审批,两者不可偏废,要准确行使《基本法》赋予立法会的职能。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