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 ​人工智能融入中国日常生活

2023-09-18 08:05

新媒《海峡时报》9月13日文章,原题:人工智能渗透到中国的日常生活。文章报道如下:

受访者吴先生的主要工作是公关和协助中英翻译。他表示科大讯飞退出的智能转译录音笔能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其语音识别技术将转录时间缩短至少90%,能够辨别出连他都难以区分的方言和口音,基本能够同声传译,声音过后文字记录就会出现,阅读文本确保无误即可。该产品于2016年首次发布,最新版本售价只需329元。

科技已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从交通到购物等方方面面提供便利。

2022 年全球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的一项调查显示,78% 的中国受访者赞同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对于日常生活利大于弊。只有 35% 的美国受访者同意这一说法。中国许多商店都配备了面部识别扫描仪,方便客户快捷付款。

现在,中国各主要城市都在推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机器人出租车。在北京,一些地区的居民只需在智能手机上轻按几下就可以召唤这些自动驾驶汽车。该服务已全面覆盖武汉市中心和重庆西南部城市。

百度和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小马智行是少数获得在中国运营机器人出租车牌照的中国公司之一。价格与传统出租车的收费因城市而异。在北京东南郊的亦庄,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起步费是18元起。

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拥有从供应链到客户的整套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客户的偏好从而将信息反馈供应商。根据全球数据公司 Statista 的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从 2020 年的 90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140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290 亿美元,2030 年将增至1050亿美元。

英国新闻网站Tortoise Media称,在人工智能投资、创新和实施方面,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22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 134亿美元的私人投资资金,而美国为 474 亿美元。斯坦福大学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期刊出版物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总量的近40%,领先于欧盟和英国的15%以及美国的10%。

在人工智能发展几十年里,中国处于落后地位。然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科学技术被强调为经济发展的手段。1982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腾飞。自2011年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及其其对人工智能实施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使用真正开始增长。

2011 年,微信问世,被李开复形容为“现代生活的数字瑞士刀”。2018年,李开复在其出版的《人工智能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微信用于朋友发送短信和语音消息、支付杂货、预约医生、报税、解锁共享单车等等。从 2012 年开始,随着安防市场对监控摄像头的需求增长,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领域)的初创企业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首颗人工智能卫星发射成功。

同年,当时19岁的中国围棋神童、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旗下的计算机程序AlphaGo面前,三盘皆输,可见工智能的先进程度。李开复认为,AlphaGo 战胜柯洁,对中国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鼓舞”。并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热潮其实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当时 AlphaGo 在一场有 2.8 亿中国观众观看的五局比赛中击败了韩国传奇棋手李世石。他写道:“这在中国科技界点燃了一把火焰,并一直在燃烧。”

2017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强国的发展战略。观察人士表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政府、私企和学术界正在携手努力实现人工智能梦想。除了有利于人工智能的政策环境之外,鉴于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好、更准确,该技术还得益于一个拥有 14 亿人的国家可以生成的海量数据。

中国企业家的勤奋、灵活性,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人才库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度是中国的进一步优势。正因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快速进步让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受到“威胁”,从而不断增加对中国和该国企业的科技封锁,企图遏制中国的科技崛起。中国亦采取相应措施,在保护该国高新企业和科学技术同时,在其它方面逐步突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朱民在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期间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市场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拥有国之一。他表示,目前全球推出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美国占一半,中国占3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门研究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研究员马特·希恩表示,在中美竞争方面,中国企业在吸收国外的新科技或商业模式、然后将其改良至适合中国市场方面具有良好的经验。“在研究方面,大多数人仍然同意美国在该领域取得绝大多数重大成果,但中国发表了许多非常好的新研究论文,”他补充道。“中国研究人员在许多图像识别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音频方面也可能如此。”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法规,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确保其健康、安全发展。根据新的指导方针,平台提供商必须进行安全审查并向政府注册其服务。总部不在中国但向中国居民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的公司必须遵守这些规定,而产品面向中国境外市场的中国公司则豁免。

马特·希恩认为,现在判断中国的人工智能法规最终是否会帮助或限制中国公司还为时过早。如果这些规则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监管环境,从长远来看,它们将有助于加速中国人工智能的进步。

笔者此前采访的吴先生表示,像他这样的日常人工智能用户,未来是令人兴奋。随着中国技术不断突飞猛进,他相信只有公平、激烈的竞争,中国才会变得更强。他说:“我不赞同美国限制中国发展方式的做法,但我相信中国能够超越美国。”

编译/迪巴拉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