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员 苏亚柏
根据立法会网站日前公布的议程显示,特首李家超将在今年10月19日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并于翌日举行施政报告答问会。这意味著新一届特区政府未来几年有何治港措施,再过大约一百天就会对外揭晓。
对港人来说,近年香港楼价持续上升,房屋问题已成为社会民生最大的问题。据统计处提供的数据推算,从1993年到2020年,香港楼价指数足足上升了2.3倍,但港人每月收入中位数只增加了153%,显示楼价大幅跑赢一般打工仔的收入。在年轻人中,这个差距尤为明显,期间20至24岁群组的收入中位数增幅只有115%,25至29岁的也只是125%。年轻人越来越负担不起房屋,社会深层次矛盾自然难以纾缓。
针对日益严峻的房屋问题,上届政府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建议建造1700公顷人工岛;以及于2021年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倡议开发600公顷新土地。当局大量开拓土地供应以解决房屋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但不得不说,经过2019社会运动、2020年以来的疫情事件后,当中也衍生出不少变数。
其一,近年香港社会饱受第五波疫情冲击,政府已动用超过3000亿财政储备防疫抗疫。在此之际,若再开展两项巨型基建,单是一个“明日大屿”的造价估算已至少要6420亿港元,随时会涨价到8000亿元,非常大机会要动用香港大部分财政储备。这不禁令巿民大众忧虑会否太过冒险?一旦承担工程开支就不能中途叫停,当局是否有足够资金去应急?政府是否应同步或先全力在北部寻找更多土地,作长远土地房屋发展?
其二,上届政府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涵盖了新界北30000公顷土地,但只是建议规划600公顷新土地?随著楼价持续高企,新一届政府应否在北部多觅土地,而不是局限上届政府规划的600公顷土地?
进一步说,细看“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有10000多公顷土地,却被划作“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原本印洲塘海岸公园只得680公顷,面积扩大了十几倍。政府是否可以从中多找土地作建屋之用呢?相信许多市民都会这一连串疑问。
简而言之,香港社会在过去两三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房屋政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都有待公众再次讨论并达成共识。所以笔者大力支持“帮港出声”日前推出的“全民讨论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活动,期待著新一届政府在十月份公布施政报告公布前,能够充分掌握社会意见,以解决重中之重的土地房屋问题。
来源:香港商报